国博鸮尊高45.9厘米、重16.7千克,立体感更强。
豫博鸮尊高46.3厘米、重16千克,线条更纤细精致。
5月18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内,一对青铜鸮尊静静对望。它们的羽翼间凝结着商王后、女将军妇好征伐四方的巾帼风华,喙尖上闪耀着三千多年前殷商工匠淬火成器的智慧光芒。
这对分藏于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孪生兄弟”,自1976年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后,时隔近半个世纪重聚,5月18日起亮相“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一“看·见殷商”展。记者有幸跟随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妇好鸮尊,亲历这场意义非凡的“出差”之旅。
“看·见殷商”展是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配套展览和开幕大展。此次展出的338件(套)展品来自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涵盖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青州苏埠屯、湖北黄陂盘龙城、江西新干大洋洲等遗址出土的商代代表性文物,全景式呈现殷商文明的绚丽画卷。
此次,河南省8家文博单位共支持参展文物215件(套),除了妇好鸮尊外,殷墟博物馆的亚长牛尊、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敖光的“龙牙刀”原型——殷墟博物馆的商代玉刀等“网红”文物也亮相该展,向观众展现中原厚重的文化底蕴。
展览揭幕当日,妇好鸮尊“孪生兄弟”成为现场焦点之一。众多探馆者既对它们的精美造型赞不绝口,又被它们的相聚故事打动。
世间美好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为了此次重逢,豫京两地文博人早就开始精心准备。
5月13日上午,郑州,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库房。前一天还在展厅里被游客们围观、打卡的妇好鸮尊,此刻正在河南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专业文物运输人员的注视下,进行“点交”环节。
“鸮尊底部再仔细观察一下,一定要记录好。”
“你们要把它的四周都拍照,这个盖子也要拍一下,不要放过任何细节。”
现场的叮嘱声不断,工作人员全神贯注,观察、拍照、记录,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对文物的珍视。
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工作人员吕恩子介绍:“交接双方的‘点交’记录里对文物的描述要保持一致。如果有些情况是文字难以描述的,还要拍照记录。这不仅是对文物负责,更是为了明确各方责任,确保文物在流转过程中的安全。”
“点交”完成后,来自专业承运公司的工作人员,裁剪无酸棉纸、切割PE板等保护材料,为妇好鸮尊穿上层层“铠甲”。装箱完毕的妇好鸮尊被送上恒温气垫减震车,车厢内的温度与湿度和文物库房里的一致,车辆在高速路上的时速不超过80公里,且全程在监控下行驶,只为确保珍贵文物能安全抵达目的地。
5月15日10时50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内,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开箱布展。
3位工作人员拉着半人高的木箱来到展柜前,随着箱子顶盖和两侧箱体被缓缓拆开,封顶的塑料泡沫板被掀开,文物周身的保护材料被层层撤去,妇好鸮尊终于揭开神秘面纱。“轻点、轻点、轻点,正脸朝右,盖子晚一会儿再固定。”工作人员围在一旁,仔细讨论着摆放方式。
“妇好鸮尊的盖子需要专门用透明的细线固定,这样能确保文物的安全。”吕恩子说。
当天19时30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妇好鸮尊也布展完毕。这对“孪生兄弟”,在阔别近五十载后,终于跨越近700公里,在展厅里对望,仿佛在诉说着三千年的深情厚谊。
“这两件妇好鸮尊是本次展览的‘贵客’,短暂相聚的机会弥足珍贵。”策展人、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高红清说,“让它们在一个展览里同时现身,是全国文博爱好者的共同期许。”
“以妇好鸮尊为代表的河南文物参加‘看·见殷商’展,展现了河南殷商文化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利用的丰硕成果。殷商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尤其是甲骨文,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高红清说。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凝结了人类的共同记忆。此次“出差”的妇好鸮尊和众多河南商代文物,是中原大地的文化信使,在首都的展厅中向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发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诚挚邀请。(记者 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