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郑州段风光宜人
小满将至、万物初盈。由天河路桥沿索须河向东漫步,但见水草丰美,白鹭翩翩,河岸“世界遗产”标识、文化浮雕墙透露出眼前这条大河的灿烂过往。数千年时光里,它曾有许多名号:大禹治水时,它是平息水患的分水沟渠,后化身春秋“邲水”、战国“鸿沟”;它是西汉的蒗荡渠、隋唐通济渠,也是宋代汴河,还是元明清时期的“贾鲁河”……风云变幻的岁月长河中,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广阔的空间跨度、巨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为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战国鸿沟到世界遗产,从“商贾云集,百货辐辏”的经济动脉到大众身边景色如画的生态河,大运河郑州段走过了2000多年的漫长历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迷人光辉。
一条经济脉动之河
公元前361年,魏国在郑州地区挖掘改造鸿沟,形成了初步的漕运通道。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记载:“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鸿沟由此成为中国大运河之始。
矗立在大运河郑州段岸边的标识碑上,一幅“中国大运河分布图”上沉淀着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共同组成的中国大运河。流经河南的隋唐大运河从北向南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四段河道组成,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700公里。如果把隋唐大运河看作躺在中华大地上一个巨大的“人”字,那么通济渠就是这人字的一撇,永济渠则是人字的一捺,郑州就位于一撇一捺的交汇处,是整个隋唐大运河的枢纽所在。
隋唐时期,郑州作为通济渠的重要节点,迎来了漕运的黄金时代。史料记载,当时“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北宋定都开封后,逐步构建起以京城为中心的运河网,“四大漕渠”中有三条流经郑州,郑州在当时国家水路交通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窥一斑;明清时期伴随着贾鲁河交通功能的发展,沿岸商业城镇迅速兴起,郑州惠济镇成为车水马龙的商业重镇。
1906年,伴随着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依赖于水道与驿道的传统交通网络格局被打破,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漕运和交通功能带着辉煌的荣光载入了史册。
一条文化遗产灿烂之河
2014年,历经8年的准备,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郑州段的入选,不仅因其保存完好的水工遗存,更因其完整见证了从战国至明清的中国运河发展史。尤其是索须河段与惠济桥段以其完整的河床遗迹、附属文化遗产,堪称“活着的线性文明标本”。
郑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运河郑州段作为中国北方地区自战国至明清运河开发利用史的见证,是在农业文明技术体系下人类非凡创造力的体现。除了河道本身的考古价值,通济渠郑州段也是催生并见证郑州地区大运河开发、城市振兴、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历史遗存。
隋唐大运河以郑州为中心点,呈扇形覆盖中国中东部,使中原文明顺水而行,传遍运河两岸、大江南北。
如今,大运河郑州段索须河水道丰盈、碧波荡漾,两岸绿草如茵、杨柳依依。除了河道、河床等水工遗存保存完好,惠济桥雄姿依旧,荥阳故城城址、荥泽县城隍庙等各具特色,绽放着运河催生的市井风华。
一条全民共享的生态之河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大运河郑州段的保护、传承工作在新时代也不断取得新进展,千年大运河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2020年,《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发布,提出建设“两轴三极七片区”,郑州作为“三极”之一,依托通济渠古都发展轴,构建“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样板;2022年3月,《郑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提出重点建设大运河管控保护区、大运河主题展示区、大运河文旅融合区、大运河传统利用区等四类主体功能区,力争通过《实施方案》的落实,将大运河郑州段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郑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文化河,成为向世界系统展示“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运河文化之美”的窗口。
漫步索须河两岸,40余组世界遗产形象展示标识、3处大型展示壁、仿唐式保护展示亭、大运河科普展示房和碑廊碑亭无不讲述着悠久的运河故事。
“申遗成功的10余年间,我们带领青少年学生多次开展传承历史文脉、保护世界遗产为主题的‘行走大运河’活动。”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大运河科普展示房内设立的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专题展览,系统地展示出郑州运河的概况,一条尽览华夏文明、彰显中原文化的大运河以全新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索须河畔,白发老人对着浮雕追忆往昔,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辨认鹭鸟,考古工作者在泥层中寻找文明密码——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运河对话。
这条大河,不仅是历史的“输血者”,更是未来的“造梦者”。今日郑州,正以水为墨,在中原大地书写新时代的“运河赋”——让千年涛声与城市心跳共鸣,让文化遗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文 通讯员 王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