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春华章·豫你同行”采访团走进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聚焦青年在考古科研、科技攻关、志愿服务中的生动实践,展现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成效与青春风采。
在郑州大学“中华源”考古实验室,陶器碎片、石器、人骨标本等静静陈列,展现厚重的历史印记。实验室围绕石器、陶瓷、冶金、数字考古、古DNA、古病理等112个方向,构建起交叉融合的研究体系。
图为学生正在郑州大学“中华源”考古实验室标记归类人骨标本。
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在标记归类人骨标本,他们借助科技手段检测年代,分析病变痕迹,推测古人生活习性与文化特征。“这些出土遗骨有助于揭示中原地区人类演化的多样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说。
“学校与社会结合,就是让理论走出书本,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的温度与厚度。”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刘吕红表示,推动高校大思政课走深走实,关键在于打通课堂内外。
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采访团走进孟瑞鹏纪念馆,感受榜样力量。志愿者协会负责人柳颍鑫说:“孟瑞鹏是我们的好学长,2015年春节期间在家乡河南濮阳抢救落水儿童时英勇牺牲,年仅23岁。他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图为参观人员正在参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孟瑞鹏纪念馆。
据介绍,该学校组建“孟之舟”志愿服务队,开展红色研学与社会服务,鼓励青年担当作为。
此外,采访团还参观了华水卫星遥感中心与水利实验室。“华水一号”卫星正实时监测黄河流域水文等信息,为流域治理提供精准数据。
从考古发掘到科技治水,从志愿行动到思想教育,中原高校正把“大思政课”融入实践,引导青年把青春理想写进时代洪流。(吴雅琼)
【纠错】 【责任编辑:谷婷婷 王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