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的定鼎门遗址前,一群身着汉服的“小小家乡推介官”清晰讲解着隋唐盛事,童音在古城墙间飞扬。这是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展览路分校的学生们走出书本,以脚步丈量洛阳千年的日常一幕。

“承继总校二十载育人积淀,秉持‘良好习惯、美好人生´校训,依托洛阳十三朝古都丰沃底蕴,创新推出‘一班一主题、一班一特色´班级建设模式。”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蔡攀科介绍,龙门石窟的非遗之美、洛阳牡丹的诗意风骨、应天门的建筑智慧……这些文化基因在校园里流淌,汇成孩子们日常浸润的养分。
文化为基:让历史成为生动的教材

如何让厚重的历史“活”起来?学校构建了“挖掘—定位—实践—传播”的育人链。教师携手地方文化学者深入梳理龙门石窟艺术、牡丹文化、水席饮食等精髓,转化为课程资源。低年级“洛阳非遗剪纸”主题班巧妙结合传统技艺与孩童喜好;高年级“龙门石窟艺术魅力”班则尝试解读、保护石刻艺术。校园内,“行走展览,品读洛阳”系列实践,让抽象的文化认知在学生们眼前落地生根。
实践创新:行走的课堂,活化的传承
文化印记在校园生动呈现:龙门石窟主题班墙上的佛像艺术无声述说千年历史;白马寺主题班的学生们在手绘模型间体味古建精妙;而洛阳博物馆主题班的文物展示角则时时散发神秘光彩。学生在班级间的穿梭交流中完成历史人文的日常“浸泡”。
假期里,学生们化身“小小家乡推介官”,足迹踏遍龙门石窟、定鼎门与二里头博物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地讲解,并录制成视频短片。从课内研学走向实地链接,再升华至创意表达,学生完成了文化的“输出闭环”。
在“思维可视化”理念下,洛阳十三朝古都、特色名胜等知识以思维导图形式跃然墙上。这些导图成为班级文化空间骨架,推动学生形成“学—思—创—讲”的浸润模式。

蔡攀科坦言,在“文化传承・创新表达”成果展上,剪纸互动、模型搭建与静态手绘作品相得益彰,“家校社”协作共育格局形成,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传播责任感。
扎实实践下,洛龙一实小展览路分校趟出了新路:牡丹文化班学生将诗词与绘画结合,尝试开辟校园种植园;孟津剪纸主题班的小使者开发融合纹样与文物的社团课;应天门文化班则深入探究隋唐斗拱结构。“小小家乡推介官”风采大赛在校内角逐“金牌推介官”,校园文化实践涟漪正向社会层面扩散。
“聚焦立德树人,厚植传统文化根脉,打造走读洛城思政金课。”蔡攀科表示将以此为导向,未来不仅要以“一班一品”为根基,更将积极探索“AI科技+传统文化”新路径,在坚守文化瑰宝与树立文化自信中,持续输出特色办学的实践范本。(张红刚、郭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