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跨越3800公里的支教接力-新华网河南频道
2025 07/14 07:26:24
来源:河南日报

昆仑山下,跨越3800公里的支教接力

字体:

  “来,给生活比个‘耶’!”冯想和吉亚乡兰干小学的学生们离别前留影。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和田市第十二小学实习支教生刘悦悦在沙漠治理区植树。

离别和田前,彭晨收到艾里玛塔木教学点孩子们做的手工礼物。

  “老师,您不要走可以吗?……”

  7月9日,南阳市南召县,听着窗外的蝉鸣,22岁的冯想窝在沙发上,翻看整理边疆孩子们写给自己的书信。一周前,她刚从实习支教的新疆和田辗转90多个小时到家,开始适应没有那群孩子围在身边的日子。

  今年7月,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117名同学结束了为期四个半月的和田对口实习支教。和冯想类似,他们的归途行囊里,多出来的是这样感情真挚的信件、稚嫩的画作,心里装满了对那方水土和人们的惦念。

  2018年以来,从河南新乡到昆仑山下,这场跨越3800公里的支教接力已持续近8年,新乡学院累计输送近600名学子奔赴和田。

  跨越山海的青春奔赴

  新乡学院与和田市的结缘,源于2017年。

  2017年,南疆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确保农村幼儿园“应建尽建”、适龄儿童“应入尽入”,以及少数民族初中以上毕业生能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面对巨大的教师缺口,2017年底,和田市教育局依据自治区“赴内地自主招聘”政策,来到办学始于1949年且以师范教育“起家”的新乡学院招聘师范毕业生,并签署了实习支教协议。

  2018年年初,新乡学院举行的政策宣讲会结束后,首批31名学生报名启程。自此,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每年不间断选派优秀学生到和田进行一整学期的实习支教。

  今年1月,新乡学院关于新学期赴和田支教实习报名的通知发出后,信阳籍2024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女生李明宇第一时间报了名。家人不同意,担心她一个女生跑这么远不安全。李明宇软磨硬泡:“没事儿,一堆室友都被我劝去了,我们在那还有学校带队老师,放心吧。”

  和李明宇一样,新乡学院2022级学前教育学生彭晨报名去和田支教,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去边疆实习支教,既锻炼了自己,也为西部教育做贡献。关键是,大美新疆处处有风景,说不定有机会去远一些的地方看看。”

  2月18日,彭晨和同学相约,坐上了从郑州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待一路中转,辗转到和田市吉亚乡中心小学报到时,已是几天后的2月21日。路上,随着列车一路向西,人烟越发稀少,沙土漫天的戈壁看起来更加荒凉。她笑着给朋友发信息:“我看到的新疆,不是‘我以为的新疆’”。

  和田地处喀喇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间,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干燥且昼夜温差大。春天,这里经常能遇上沙尘暴天气,“下土”是常事儿。心理学专业同学王博在实习日记里写着:“那天参加教学培训后风沙很大,走回宿舍的时候,我好像穿了一层黄色的甲胄。”

  初到和田的辛苦劳顿、旅途中看到的大漠荒凉以及对未来几个月的忐忑,在抵达目的地后被温暖融化——当地负责接待的老师细心地为他们准备好灶具和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体贴地为他们推荐附近好吃好玩的地方。

  重要的是,他们出发之前,使命感、责任感、价值感就谨记在心:“赴疆任教对推动新疆基础教育,提升新疆人民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投身边疆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平台。”

  课堂内外的双向成长

  和田教育系统老师少,新乡学院的实习支教学生基本上是“哪里需要放哪里”。彭晨被分到的吉亚乡艾里玛塔木教学点只有5个年级,一共5个班。包括校长、食堂阿姨和她,一共10名教职工。彭晨担任除三年级之外的道法、体育、音乐、综合实践等多门课程。

  用一张饼的不同做法讲解文化差异,用沙漠植物图谱串联生物课,甚至把河南豫剧的节奏带进语文朗诵……在支教课堂上,他们尝试将河南的“情景教学法”融入课堂,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刚开始上课,孩子们总低着头,现在会争着举手回答问题了。”王博的日记里记录着这样的转变。而他的成长同样显著——从最初被学生调侃“河南话听不懂”,到能用简单的维吾尔语唱民歌;从手忙脚乱维持课堂纪律,到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

  李明宇的口袋里,永远放着自己购买的各种小零食和文具,用来奖励孩子们肉眼可见的进步。那个课堂上喜欢左顾右盼、说笑话的男生,在李明宇的引导下在黑板上郑重写下“长大了想当军人”保家卫国的愿望,课堂上也开始认真听讲了。

  上课时注重拓展知识面的李明宇记得,那次上道德法治课时讲到关于浙江省的一些内容时,她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们讲解有关浙江的风土人情,鼓励孩子们“中国不只有新疆,世界也不只有中国。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去看一看。”话音刚落,班里的男生阿卜杜库杜斯问:“老师,浙江有大学可以上吗?”“当然有啊。”“那我一定要去!”那一刻,李明宇特别感动,很欣慰在自己的课堂上,让边疆的孩子们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2021级支教学生普岁岁记得,她担任和田市第十二小学二年级(16)班副班主任的那个学期初,班里拼音测试成绩在全校四五十个班排名倒数第一。她到网上找资源提升教学能力,和孩子们谈心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学期结束时,语文全班平均分68.84,比初见时的37.25分几乎翻了一番。“孩子们提升了国通语水平,我则证明了自己。”普岁岁说。

  不只是学生们收获了成长。作为今年117名实习支教学生的带队老师,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老师刘红云也收获良多。除了联络、指导分布在和田市27个教学点的学生们,做他们的“树洞”,随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工作、学习上的支持,刘红云还挂职和田市伊里其乡中心幼儿园副园长。“我们学院有学前教育,在幼儿园挂职不仅了解了当地幼儿园的特色和现状,也在一线完成了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结合。”

  戈壁滩上的“新乡印记”

  “新乡学院的实习支教老师们,完全按照我们自己老师的要求融入学校工作生活中。他们文化功底厚,基本功扎实,工作也很踏实。他们的板书甚至比我们的很多老教师都好,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中原文化、中原教育的深厚底蕴。”说起曾经来过学校的两批新乡学院实习支教学生,和田市肖尔巴格乡中学党支部书记袁蜀贵赞不绝口。

  他记得那名担任七年级语文老师的支教女生,班级期末成绩在全年级18个班中排名第一。“我们学校今年大概招生3500人,七年级扩到30个班,还可以接纳60名实习支教老师。麻烦转告新乡学院,非常欢迎他们的实习支教老师们再来我们乡中学!”

  不只是肖尔巴格乡中学,和田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任彩虹在走访调研时,也经常收到各个学校对他们“肯吃苦”“有奉献精神”“素质高”这样的普遍评价。

  “相比内地,和田在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些欠缺。但让我们感动的是,新乡学院的孩子们适应能力特别强,很质朴很踏实,尤其基本功很扎实。”和田市教育局副局长李世龙坦言,新乡学院多年派送实习支教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了该市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这些年轻教师的加入,也优化了当地教师的民族、年龄结构,带来了新鲜的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学活力,也促进了民族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2023年,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组织的“‘一字一句普通话,千言万语绘中华’推普疆行实践团”,赴和田地区对留守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普通话培训、为村民开设趣味普通话课堂、在社区进行推普宣传等,受到当地一致好评,还获得教育部和团中央表彰。

  2023年年初,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成立和田实习支教临时党支部,加强实习支教组织管理。当年6月,校领导带队看望实习生并与和田市签订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协议。2024年5月,新乡学院与和田地区教育局再次就师范生实习支教、招聘就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以及教师培训进行了交流研讨,并初步达成深度合作意向。

  “同学们通过支教实习,了解新疆的风貌民俗,增长了见识,获得了更多实践经验,提前转变角色体验教师工作,也收获了新疆支教实习单位的高度评价。”新乡学院党委副书记宋伟表示,教育援疆不是一个人的奔赴,而是一群人的接力。学校多年对口支教和田,输送了一批祖国需要、甘愿扎根西部的人才,让孩子们真正把论文写在西部边疆的大地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同时,也充分发挥出师范生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中应有的示范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

  扎根,像沙枣树一样生长

  2022级专升本支教生张鹏程记得,2023年年初,在奔赴和田的列车上,有乘客得知他是去和田支教的学生时对他肃然起敬。一路经过平原、高原、戈壁、荒漠、雪山……看着远处连绵不断的山脉和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他感觉自己身上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那个学期的磨炼让他快速成长,也彻底爱上了这里。2024年年初,他和4名同学跟着低一年级的学弟学妹再次“返场”和田,其中3名同学考入和田中小学任教。

  “这几年从外省考到和田任教的学生,新乡学院学生是最多的。”李世龙介绍说。

  仲夏时节,位于和田市吉亚乡的沙漠治理区,今年春天新植的沙枣树已长至1米多高,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它们身后,新乡学院第一批支教生参与种下的沙枣树上已挂满累累果实。

  “这些树像我们一样,刚开始扎不下根,现在却成了防风沙的卫士。”已经在和田市第五中学任教的张鹏程笑着说。8年来,新乡学院已先后有40余名毕业生选择扎根和田任教,将河南温度融入边疆教育血脉,书写着“豫疆同心”的新篇章。

  今年春天,冯想在和田市吉亚乡兰干小学担任三至六年级书法老师、四年级科学老师和六年级音乐和信息技术老师。在她眼里,孩子们有些调皮却很单纯,特别爱缠着她聊天、拍照。她的手机里,有数不清的孩子们的笑脸。

  “吃饭碰见我学生了,小屁孩悄悄把钱给我付了。”这是冯想4月20日发的朋友圈。那天中午,她在学校附近吃牛肉面,没想到被同在店里吃饭的小学生偷偷结了账。第二天,她带着现金还给那名同学时,又被一再告知,父母教育他们说老师们付出很多,要多回报老师。

  冯想还记得刚支教不久,她第一次到五二班上书法课。看着课表里冯想的名字,有学生问她:“老师,你是不是姓马?”原以为自己的姓氏比较常见,可没想到这里五年级的孩子却还不认识。那一刻,冯想感慨之余冒出一个念头:她想留下来,扎根这块土地,陪着可爱的孩子们一起成长。

  支教即将结束时,冯想的讲台上、办公桌上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各个年级孩子悄悄送来的信。那些字迹歪歪扭扭,甚至语句都不太通顺,但丝毫不影响字里行间表达的爱和不舍!返乡列车上,不断有孩子们发来信息:“老师,你到家了吗?”

  “明年,等着我回去!”跟家人郑重商量后决定毕业后再回新疆,冯想前两天给牵挂她的老师和孩子们发去信息。她想走张鹏程学长的路,加入这支“带不走的支教队”。

  在和田市第五中学工作一年时间,张鹏程越干越有劲儿——他是岗前培训优秀学员,所带科目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年级第一。他已经习惯了昆仑山下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和田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女朋友也从河南考到墨玉县一所高中啦,8月15日就要岗前培训。”7月10日,张鹏程高兴地告诉记者:“新疆,我们就此扎下根了!”(记者 赵振杰 代娟)

【纠错】 【责任编辑:王晓飞 谷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