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夏令营的哈密青少年在焦作温县学习太极拳。本报记者 李悦 摄
参加夏令营的哈密青少年参观洛阳龙门石窟。本报记者 李悦 摄
七月的新疆哈密,戈壁滩上的阳光热烈而明亮,如同各族少年心中燃烧的热情;千里之外的河南,黄河岸边的微风和煦宜人,恰似两地人民绵延不绝的情谊。2025年盛夏,一场由河南省体育局与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联合举办的体育健疆·豫哈青少年体育夏令营,不仅是落实《河南省体育援疆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具体实践,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通过这个跨越2000公里的青春盛会,豫哈两地青少年在足球场上挥洒汗水,在武术馆里切磋技艺,在历史长廊感悟文明脉络,以体育和文化为音符,大家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友谊赞歌。
跨越千里邀约
搭建交流之桥
“我最喜欢的球星是皇马门将库尔图瓦,我也很期待能通过和河南足球少年的交流,提高自己的技艺。”来自哈密市第五小学的维吾尔族少年努尔扎提,从小就有着自己的足球梦。作为哈密市U12选拔队的主力门将,两场与河南足球少年的交流赛,让努尔扎提受益匪浅,“两场比赛我们都输了,对方的门将还有前锋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同样感到大开眼界的,还有来自哈密市豫哈第三实验学校的艾孜海尔,这位喜欢自由搏击和吉他的10岁少年,对于登封的武术氛围倍感惊奇。“我们学校的特色体育就是武术,但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么大一所专业性武术学校,能让这么多人一起练武。”艾孜海尔说,在登封的鹅坡武校,他从同龄人那儿首次学到了五步拳,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非常棒!
据了解,今年的体育健疆·豫哈青少年体育夏令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6月27日到7月3日,30多名河南青少年前往哈密,在天山脚下感受边疆风情,在草原之上开展体育联谊。在当地举行的豫疆杯足球友谊赛上,双方进行的交换队服仪式颇具意义,河南队送出的11号队服代表河南第11批援疆干部,哈密送出的19号队服代表哈密市第十九届哈密瓜节的举行。第二阶段,7月7日到7月12日,30多名哈密青少年奔赴郑州、洛阳、开封等地,开展体育交流的同时,也充分感受了中原大地的风土人情。河南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双向互动的模式,打破了传统交流活动的单向性,让两地少年都能成为友谊的传播者和团结的建设者。“我们希望通过体育这个最没有隔阂的语言,让两地青少年在互动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心中。”
运动场的汗水
凝聚团结力量
体育运动在交流互动中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连接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地域与地域。它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精神的对话,在凝聚共识、促进和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哈密市U12足球队教练霍建新就把此次河南之行,当作提升球队凝聚力的一次契机。“我们这支球队今年五月份才刚刚选拔组建,队员主要来自哈密市的各个小学,互相间还处于熟悉磨合阶段。”霍建新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同住同行,球队的团结协作性有所提高,比赛中,大家也能为同一目标而努力拼搏。
作为哈密市U12足球队里唯一一名汉族队员,老家南阳的梁博对于球队的氛围变化更深有感触,他表示:“由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我以前和队友的沟通并不顺畅。但这次夏令营,让我觉得开始融入这个集体了。”努尔扎提也表示,他对梁博的第一印象,是训练刻苦、不爱说话,“现在,他开朗多了,在场上也愿意和队友主动交流。他是后卫,也是我身前的最后一道屏障,我希望他能更强硬一些。”
因体育而结缘的,还有艾孜海尔和籍贯商丘的汉族孩子蔡明恩。作为哈密市豫哈第三实验学校的同班同学,通过共同习武,艾孜海尔觉得蔡明恩非常仁义,蔡明恩感到艾孜海尔很大气。对脾气的两人,在不断交往中,逐步发掘了不少相同爱好,艾孜海尔说:“我和蔡明恩都喜欢数学,如今我们不仅是生活上的好朋友,更是学习中的好伙伴。”在焦作温县的太极拳博物馆,这对好朋友共同学习了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并认真探讨了“和合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
省体育局武术体操冰雪运动中心的杜金山,曾作为河南援疆的老师,在哈密市豫哈第三实验学校教授武术课程。他表示,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武术进校园活动,新疆的青少年能更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武术的“尚武精神”强调礼仪、坚韧与和谐,有助于不同民族学生交流互动,促进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研学共鸣
筑牢精神根基
体育健疆·豫哈青少年体育夏令营不仅是体育技能的切磋,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主办方这次还精心设计了“体育+文化”的研学路线,让豫哈青少年在感受中原文化与边疆风情的碰撞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7月9日,夏令营的孩子们来到洛阳龙门石窟。当看到卢舍那大佛庄严肃穆的面容,尤其听讲解员介绍说,这尊佛像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西域艺术风格,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时,哈密市的青少年们纷纷发出惊叹。11岁的热合木图拉表示:“原来交流,能带来这么伟大美好的奇迹。”
在洛阳博物馆,西周兽面纹铜方鼎、曹魏白玉杯等珍贵文物,让哈密的青少年们穿越时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当看到唐三彩黑釉马展品时,讲解员特意告诉孩子们:“这件文物的主人安菩是粟特人,他来自今日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千多年前,安菩正是通过新疆来到洛阳经商,他墓中同时出土的罗马金币与开元通宝,正是丝路贸易的见证。”
一路上,无论是千年古刹少林寺,还是富丽堂皇的明堂、应天门,以及风景秀丽的清明上河园,都给哈密青少年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到一地,努尔扎提都会认真拍摄照片和视频,并通过微信传给家人。“我爸爸对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出发前就叮嘱我多拍一些有意思的照片。”孝顺的努尔扎提,不仅在少林寺和洛阳博物馆,给父母买了手串和项链,在三彩小镇还亲自做了一个生肖小猪,作为礼物带给家人。努尔扎提说,他们哈密也有不少美景,希望有更多的河南小伙伴,来大海道等景区,体验新疆之美。
青春体育力量
推动共同发展
体育健疆·豫哈青少年体育夏令营的成功举办,只是河南省体育援疆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14年以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体育局坚决贯彻落实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把体育援疆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河南省传统武术资源优势,不断促进豫哈两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助力哈密市和十三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体育力量。
围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人才四个方面,河南省体育局依据《河南省体育援疆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哈密市体育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全民健身方面,河南省帮助支持哈密市体育馆、体育公园、淖毛湖镇豫心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配送体育器材31套和各类体育用品55套,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健身条件。同时,大力支持哈密市开展各族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活动,并联合打造徒步挑战赛等“豫哈”品牌群众赛事活动,充分彰显体育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独特作用。
在竞技体育领域,哈密市选派的后备人才正在河南省各项目运动中心接受专业训练,涉及拳击、摔跤、武术等多个重点项目。河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还为哈密运动员建立了技术分析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
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河南定期选派柔性援疆干部到哈密市及所属区县锻炼,提高体育援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省体育局组织的全省体育系统培训,邀请了哈密市及所属区县有关人员参加,协助加强对哈密市体育系统党员干部、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的培训。
而青少年体育交流作为体育援疆的重点,除了冬令营、夏令营活动,还包括“三大球”比赛互访、后备人才联合培养等多个项目。近几天,哈密市足球队还应邀参加河南省“省长杯”足球赛,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前来河南参加“省长杯”赛事。此外,河南省足球协会还向哈密市各足球特色学校捐赠比赛专用足球100个,支持基层足球事业发展。
如今,体育正以其非语言性、互动性和包容性,超越地域、文化、语言的界限,让豫哈两地的青少年在“一起运动”中感知彼此的善意,在“共同拼搏”中凝聚集体力量,在“共享快乐”中深化情感联结。在共融互通中,各民族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持久活力。(记者 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