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陟县中医院的医务人员在制备“三伏贴”。王琳锋 摄

夏邑县某亚健康调理中心,工作人员在为市民做葫芦灸。苗育才 摄

博爱县清化镇卫生院中医理疗科内,护士为患者做督灸。 程全 崔冬丽 摄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正值三伏期间,不少人选择到各大中医院、社区诊所进行“冬病夏治”调养身体,针灸、推拿、刮痧、艾灸、拔罐、敷贴……这些简、便、廉、验的中医外治疗法深受百姓欢迎。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阳医圣祠考察时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
从一枚银针在穴位的精妙提捻,到温热掌心在经络上沉稳推拿,再到艾火的温和渗透,这些承载先贤智慧的方寸技艺,在当代传承者手中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现代医学协同作战,与现代科技相互交融,于无声处化解顽疾,成为岐黄妙手祛病强身的天然助力。
近日,记者走访省内多家中医院,寻访中医药非遗“守艺人”,探寻千年智慧的当代传承。
古针新语
提插捻转诉说古今相续故事
“哎哟,这针下去又酸又胀。”7月25日,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室内,该院副院长胡斌正用针灸为患者治疗。进针迅速,行针却慢,边进边捻,进针和捻转的匀速融合,有点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到达穴位底部后,行针仍在持续,胡斌不时询问患者感受后,他说:“酸胀就对了,说明‘得气’了。”
什么是“得气”?看似简单像“扎针”的针灸,背后蕴藏着哪些神奇力量?
“‘得气’指的是在针刺入穴位后,有鱼咬钩的沉紧感,患者针刺部位局部产生酸、麻、胀的感觉。如果没有‘得气’,手下感觉就像扎在豆腐上,这是一种奇妙的手感。”胡斌说,想要达到“得气”效果,并没有那么容易。
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激发自身修复能力,还能防治疾病。现代社会,很多人面临颈椎不适、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困扰,中医针灸治疗有独特的疗效,受到患者广泛认可。
作为河南邵氏针灸学术流派传承人之一,胡斌自青年时代便虚心跟随老师学习,潜心钻研针灸技艺与智慧的传承。
“学针灸首先要体系化学习中医针灸理论。”胡斌介绍,针灸这一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相传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因而,针灸专业教学,十分重视古代文献的挖掘整理,挖掘古典针灸的学术理论和技术方法;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对古代文献予以整理规范,形成符合现代临床要求的规范化操作技术,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而,要真正掌握针灸这门古老技艺,绝非纸上谈兵。说话间,胡斌从办公室的柜子里拿出专门用来练习扎针的针灸手法模块,展示自己日常如何练针的。选穴、着力、提插、捻转……“针灸基本功是硬本领,要不断地练,日积月累,由浅入深,经过生疏到达熟练。”他说。
“针灸操作的很多东西在书中是学不到的。”胡斌说,针灸操作技术的很多细节需要老师口传心授。要跟着老师临床观察如何望闻问切、辨证选穴、运用手法、处理针感等,进行“活态传承”,然后把书本里的理论转化为临床技能和应变智慧。
最好的传承就是让它“活”起来,胡斌带领团队让古老的针灸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已然成为困扰众多人群的常见问题。“通过挖掘针灸文献,我们发现脾胃与脑府的关系对失眠有着重要影响,调整脾胃功能有利于失眠的治疗。”胡斌团队从针灸技术上提出了五神针与腹四针联合治疗失眠的技术操作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深受患者称赞。
传统针灸理论强调“得气”才有最佳疗效,但科学性验证比较困难。胡斌说:“我们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探索,让治疗效果可感可知。”
在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中,使用小型化的智能睡眠监测设备,帮助医生采集病人睡眠中的生理指标数据,有利于辅助诊断,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治疗方案。
守正不渝,创新不止。今年3月省中医药科学院发布了2025年首批“揭榜挂帅”项目,胡斌团队的“基于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多场景穴药协同系列安眠贴与数智辅助设备的研发”获得立项。
这个以针灸为主要技术方法,针药结合为特色,基于经络腧穴理论的疗法体系,防治失眠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将构建“文献发掘—临床循证—科学基础—智能转化”四位一体的中医针灸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范式。
针尖虽小,其道无穷,它蕴藏着古代医者对生命的深邃洞察,也凝结了后世医者不懈探索的智慧结晶,古今相续的故事还在继续。
掌中乾坤
一推一拿传递开拓创新力度
7月23日,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推拿科脊柱推拿病区,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郭现辉正在为一位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她轻柔抚摸患者颈椎,通过触诊,一下就找到了患者的疼痛点,左手按住关节处,右手托住患者下颌缓缓用力向右上方轻抬,患者当即就觉得颈椎不疼了。
说到推拿,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尤其是“咯噔”声似乎成为检验大街小巷按摩店是否按摩到位的标志。“这是治疗,跟街边的保健推拿不是一回事,别看医生手下小小几个动作,其中力度、角度都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细微调整,才能达到治疗效果。”郭现辉说。
推拿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方法,从先秦时期就已成为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具体是通过按、摩、拿、揉等10余种基础手法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缓解病痛、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
然而推拿绝非简单的推、拿、揉、捏,其凝聚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郭现辉介绍,推拿的传承比其他外治疗法更具难度。“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除了要进行大量手法练习,还需要长期功法练习,比如练太极拳等,这样在临床治疗发力时才柔和、深透、持久。”
在推拿实践中,推拿医生的双手就是眼睛,不仅要摸到患者身体的结构,更要摸出哪里需要调整。通过指尖传来的微妙感受,辨别肌肉的紧张程度、骨骼的排列是否规整、关节活动是否受限……
“这种指尖的微妙感受,在教学上就会面临着虽已口传心授,但不能感同身受的问题。”郭现辉在教学上进行了中西医结合,运用中医经络气血和解剖知识,讲解人体骨骼、血脉、肌肉等,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如影像学等,进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感知到。
推拿的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教学上,郭现辉在疾病治疗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探索。
“从现代社会的疾病谱来看,脊柱侧弯患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年轻化,儿童都有脊柱侧弯的情况。”郭现辉带领团队对从儿童到成年、再到老年的脊柱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治疗时将传统推拿手法与自己研究的新手法结合,有效解决了很多脊柱侧弯问题。
近年来,伴随运动群体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运动康复。“运动康复起源于西方,但中医很早就有运动康复的概念。”郭现辉介绍,尤其是我们的中医导引,通过舒缓绵长的运动和呼吸,配以静心宁神的心理调节,从而疏通经络气血,改善脏腑功能,调畅精神,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八段锦就是中国传统中医导引养生功法之一。
7月19日,由郭现辉领衔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运动医学中心揭牌。“我们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运动医学服务体系,发挥中医气功导引特色,为广大患者、专业运动员、运动爱好者和普通人群提供更全面、更有效、更个性化的中医运动健康解决方案。”郭现辉表示。
勇拓创新之路,拥抱现代科技、深化科学研究、拓展应用场景,一推一拿,这份手掌上的千年智慧,更加有力。
综合施治
刮灸拔敷见证传统技艺新生
7月21日,走进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龙子湖院区治疗室,康复中心主管护师张相东手持铜砭,蘸上刮痧油,沿着膀胱经经络循行走向进行刮动。
“是不是最近喉咙不太舒服”“你的脊柱有点侧弯”“是不是经常熬夜”……张相东边刮痧边询问患者身体情况,患者频频点头。“我们可以在刮痧过程中,通过观察皮肤颜色、出痧速度、局部反应及身体感受等综合判断身体情况。”张相东表示,刮痧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消散局部瘀滞。
走进另外一间治疗室,浓浓艾香扑面而来,郑州市民刘女士正在接受督灸治疗,医师在其背部督脉(即脊柱)铺姜点艾进行灸法。“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来做督灸,身体怕冷的症状有明显改善,冬季也没那么容易感冒了。”刘女士说。
夏日骄阳正盛,中医院内刮痧、艾灸、拔火罐、热敷等中医特色疗法格外火爆,不少人趁着阳气旺盛之际,通过调理体质,预防冬季易发的虚寒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大家越来越了解中医文化,中医外治疗法也凭借其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的特点广受欢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医师任亚锋表示,以前一提到中医药,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汤、丸、酒、散”等内服方药,抑或是针灸、拔罐等操作,现在大家对中药熏蒸、外敷、外洗、泡浴等也有了一定认识。
中医外治疗法紧跟人们的健康需求,在传承其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刮痧美容、埋线减肥、智能艾灸……如今的中医院治疗室,俨然一个“创新工坊”。
在该院康复中心,艾灸这种从古籍中走来的疗法,正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医疗体系。
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导致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等功能损伤,有些出现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融合了经络、腧穴、灸法、药物等特色技术,研发了益元灸。”任亚锋表示,这种治疗方式够补益元气、激发膀胱经气,从而调节膀胱气化功能,在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在治疗室内,记者看到患者两条小腿接近脚踝处,都放了一个类似艾灸中的小葫芦灸装置,葫芦灸下方压着小药袋。
见记者没琢磨明白,任亚锋开始详细介绍:“这是益元灸,药袋内装的是用姜汁调和的药饼,包含肉桂、甘遂、附子、茯苓、细辛等中药材,置于中极、关元、命门等关键穴位,通过艾灸的温热之力激发药效。”
“我已经使用它治疗了一段时间,效果非常好。”来自修武的王女士因在家中劳动摔伤,脊柱受损导致排尿出现困难,“现在只要用手指轻扣小腹,就可以实现排尿。”
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统计中,益元灸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总有效率达82%,其中对尿道括约肌痉挛的改善率尤为显著。
任亚锋介绍,这项融合多种方式的中医外治技术,成为中医康复领域的标杆疗法。自2011年推广以来,它走进全国各地的中医科、康复科,让无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摆脱了导尿管的束缚。
实实在在的疗效证明,古老的中医不仅能应对慢性病,更能在现代医学的棘手领域创造奇迹。
当古法与新意碰撞出更明亮的火花,中医外治这门流淌千年的生命艺术,正以其无可替代的独特光芒,在守护健康的道路上,坚定地照亮未来。
传统中医外治疗法知多少
督灸
操作方式: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取督脉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在治疗部位涂抹生姜汁,再在其上撒上督灸粉,之后覆盖桑皮纸或纱布,然后再铺生姜泥,姜泥上铺一长条艾绒,其状如一条乌梢蛇伏于脊背。分别点燃“蛇”头、身、尾三点,一次燃尽后成为“一壮”,连续灸3壮。
作用:具有益肾通督,温肾壮阳,通经止痛之功效。
火龙罐
操作方式:结合了点、震、叩、碾、推、按、拨、揉、熨、烫十种手法并辅以艾灸,完全避免刮痧及负压走罐的疼痛感,以及传统火罐造成皮下淤血灌印、死细胞堆积的副作用,痧即出即化即修补,几乎无痛无副作用,治疗性和舒适性并存的新疗法。
作用: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等功效。
耳穴压豆
操作方式:把中药“王不留行籽”贴在耳穴处,通过适度揉、按、捏、压,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借助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作用:对各种痛症、焦虑紧张、失眠、疲劳、便秘等有明显的疗效。
□本报记者 马愿 实习生 金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