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城”嵩县 张相正 摄

航拍嵩县露营嘉年华现场

陆浑度假村场景焕新

嵩县环湖万亩丹参基地

嵩县“陆浑鱼宴”大赛已经成为陆浑湖开渔节的招牌节目
金秋的嵩县,陆浑湖面涟漪轻荡,远山如黛,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回荡在诗意山水中。
陆浑湖畔的“迷雾森林咖啡营地”里,纯白帐篷点缀林间,游客们手捧咖啡,享受着森林与湖水交织的静谧。来自新密的李女士笑着说:“坐在湖边喝咖啡,好像走进了童话世界。”这个7月底试营业的营地,已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成为嵩县新晋打卡地。
“迷雾森林咖啡营地”是嵩县环陆浑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的一个小组团。
嵩县环陆浑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是河南省十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性先导区之一。
近年来,嵩县以生态立县,聚焦“两高四着力”,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振兴,集中连片规划布局,集中连片发展产业,集中连片推进建设,集中连片聚集要素,集中连片提升治理,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统筹协同、片区突破”推进山区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山区困境 催生“片区组团”突破
嵩县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村多面广、人口分散、资源碎片化问题突出,传统“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往往导致“单点发力难成气候”,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发展成本高、效益低。
2024年以来,嵩县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相融、发展相促”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将全县16个乡镇划分为5大片区40个组团,实现地域相连、发展相融,着力构建“规划同编、设施同建、产业同兴、治理同治”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推动实现从“镇村个体作战”到“区域协同发展”的跃迁,真正实现“握指成拳、聚力发展”。
在这一新格局中,嵩县将片区作为产业发展单元,重点推进主导产业全链条发展,统筹布局建设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将组团作为乡村振兴基本单元,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协作、设施共建、服务共享、乡风共治,实现跨村联动、资源互补、抱团发展,走出了一条“规划同编、设施同建、产业同兴、治理同治”的协同新路。
按照“一定两年、滚动发展,每年一批、八年干完”的思路,每两年选定10个组团约100个村同步建设,每年至少建成5个组团。到2032年全面完成5大片区、40个组团、310个村庄建设任务,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中原康养(医疗)旅游先行区,真正实现“片区带组团、组团促振兴”的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先导引领 推进全域乡村振兴
“浩浩乎,蓄水容量若海阔;粲粲哉,文化背景似星空。”这是河南文化界名人王继兴老师笔下的陆浑湖。
“陆浑湖是嵩县最大、最美、最好的资源。”嵩县县委书记辛俊峰说,“陆浑湖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就是优良的水质、优良的空气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我们保护陆浑湖就像要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
嵩县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片区规划,细化“一湖三环三组团、八湾九景卅五村”的空间布局,35公里的绿道如丝带般串联“八湾九景”“西城东乡”,谋划实施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农业产业、新文旅等总投资68亿元的4大类288个项目,推动片区内丹参种植、休闲观光农业、新文旅三大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连片提质,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打造中国最具特色的湖城景观旅游目的地。
——科技赋能,筑链延链强农。秋阳杲杲,凉风送爽。白露过后,环陆浑湖片区的嵩县城关镇叶岭村,联合周边村落建成万亩丹参种植基地,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丹参蜂蜜、丹参叶茶、丹参药膳等产品逐步推出。
“我们打造了五个主题院落,建设集民宿、药膳、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湖上云间’项目,每年接待上千名中小学生研学。”叶岭村党支部书记董广聚介绍。
嵩县地处伏牛山脉腹地,被誉为“天然药库”,是伏牛山道地药材产区,中药材达1310余种,进入市场的有364种,是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十强县。
近年来,嵩县抢抓生物医药风口产业,打造丹参、柴胡、皂角刺、连翘、山茱萸、黄精“六朵金花”,建成多个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培育数十个千亩以上连片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6万亩,产值突破70亿元。
在中原药谷科创园内,传统中药材正在发生华丽蜕变:丹参皂苷提取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柴胡精油被制成高端香水,连翘叶茶登上国际航班。
中原药谷科创园汇聚了20个院士专家团队,建成7个创新中心、2个实验室,形成“研发中试—孵化加速—产业运营”全链条模式。2024年发布29项研发成果,2025年将发布生物医药成果50项,推动丹参蜜、药膳预制菜等多个功能食品上市。
嵩县依托中原药谷科创园,带动建设中药材GAP种植基地5个,开发药食同源产品50种,拓展切片加工、仓储物流基地,打造嵩上好礼、豫农优品等品牌5个,开发新产品35种。
招引培育了国药药材、中国农垦等龙头企业5家,与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价协议,本地中药材直采率达38.6%;建成6个中药材农事服务中心,为产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成中原药谷伏牛山中药材交易中心和10万吨冷链物流园,实现效益最大化。
延链强链聚动能,草药芬芳漫湖城,未来的嵩县,将成为“道地药材核心区—生物医药孵化基地—康养旅游高地”三位一体的“中原药谷·康养胜地”。
——文旅融合,激活环湖业态。8月15日至17日,为期三天的“潮玩陆浑 湖宴消夏”露营嘉年华在嵩县彩虹桥·星湖计划营地举行。活动以“音乐+运动+亲子+美食”多元融合的沉浸式体验矩阵,三天累计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整体消费收入同比激增230%。
万顷碧水间,“湖山圣域兮远客来游,鱼羊山珍兮美味相酬……”马卡龙色系的颜如玉旅拍基地和望湖楼文化休闲综合体内,窑炉面包与乡土食材碰撞,中药材产地的独特美食“曲里十二罐”让人回味无穷。
半湾浅野、望湖楼、山湖里·农创BOX、东湖雅集蓬勃生长。嵩州五灵售卖店、古拙茶馆、情绪咖啡馆、一世茶里、湖城半日闲茶餐厅等潮店扎堆,化身潮流故事发生地、青年友好会客厅。
海角湾旅拍基地吸睛无数,“湖”剧场、艺术talk、“山也听风”音乐会惬意满分。
高端民宿、金色沙滩、浪漫凉亭、迷雾森林、热气球打卡……“湖城”诗意栖居活力四射。
嵩县坚持新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围绕游客需求,将“吃喝玩乐睡”核心要素与“高端民宿、康养运动、美景旅拍、生态露营、亲子萌宠、特色美食”六大业态相结合,坚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新文旅理念,打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旅产品体系。
环陆浑湖片区的“蝶变”不仅在新业态,更体现在“两山”理论的实践:53公里环湖污水管网建成投用,12座水质监测站实时守护湖体健康,2800米护鸟围栏与300个界桩依次立起,退耕还林1000公顷,湿地植被恢复1140亩……
而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投入正在结出实实在在的果实。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湿地鸟类物种已从186种增加至273种,中华秋沙鸭、红腹锦鸡等珍稀鸟类种群实现翻倍增长。湖水水质常年稳定在Ⅰ—Ⅱ类优质饮用水级别。
曾经生态脆弱的陆浑湖,正悄然变成“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地。
——联学联建,高效能“共治”。“以前是想干不会干、怕赔不敢干、群众观望没人干!”陆浑镇牛寨村党支部书记安明然笑着说,能有今天,多亏了县委的“联学联建”。
“联学联建”是嵩县县委围绕党建引领,大抓基层,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出台的《实干兴嵩“队伍再造”若干举措》的具体抓手。
具体来说,34个县直单位的党员干部下沉村组,共建支部、共谋发展、共抓建设、共促治理,联建单位和乡镇党委组建“岗位在村服务群众”工作队,以“老”带“新”入村开展工作,推动资金、技术、人才下沉,合力推进乡村建设。
先后组织8批次、1000余名环陆浑湖群众到洱海、浙江等先行区学习考察,提升乡村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艺术思维、美学素养和精神文明。
陆浑湖畔,曾经杂乱的村庄街道被县里派出的“文艺村长”艺术点亮400余处。历史故事、民俗传说、中医药文化、现代美学融入乡村建设,按“一村一主题”原则,建成摄影、剪纸、书法、美术、中医康养等特色文化村落,形成形态各异、亮点纷呈的乡村文化景观带。
安明然在“岗位在村服务群众”工作队的帮扶下,结合“老屋唤醒”计划带领村民打造“非遗小吃街”,流转群众老屋、老宅,通过出租、合资、共同经营等方式,统一招募运营商,46间闲置房屋变为茶饮店、烧鸡铺,带动群众年增收8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嵩县还把以“工代赈作”为推进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探索“政府出料+群众出工”“政府出工+群众出料”“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等形式,带动沿线群众参与建设小型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等项目22个,真正把“公家事”变成了群众“自家事”。
“联学联建”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强、治理优、百姓乐“大党建”激活“微治理”,治理效果交给群众来评判的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新路径。
昔日陆浑,曾因“治水”,引发的信访诉求层出不穷;而今陆浑湖畔,曾经的信访“痛点”锐减,终见政通人和。一湖清水,不仅映照出天光云影,更见证了从纷扰到安宁的深刻变迁。
片区组团战略、共治共建成效几何?
一组统计数据可佐证:自2024年“五一”至今,各级领导、考察团到环湖考察调研高达172批次,对环湖发展成效,尤其是党员干部清晰的工作思路、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环湖接待游客321.6万人次,旅游收入13.35亿元;环陆浑湖片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高于全省3.9个百分点。
人道江南烟雨美,水墨陆浑胜江南。“放松无极限,周末到嵩县”这句广告语已经成为洛阳城区乃至周边城市市民的选择!
片区组团 发展的嵩县智慧
嵩县这片淳朴曾经贫穷的热土上,从来都不缺乏创新实干的底气。如今,贫困标签已被撕去,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壮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如何实现从“贫困样本”到“振兴样板”的涅槃重生?
嵩县实践是:聚焦“两高四着力”,将“千万工程”精髓与嵩县实际深度融合,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打破单打独斗旧模式,形成区域联动新优势;大胆探索新机制、新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农民成为主体,从“看我干”变为“一起干”,凝聚最广泛的共建力量。
党建引领是核心引擎。嵩县成立由四大班子全员参与的环湖建设指挥部,构建“县级统筹调度、乡镇片区协作、村级节点攻坚”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建立产业联合党委,整合资源,组建功能型党小组,与专业合作社形成发展共同体。以强村带弱村,布局精品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分批分级把握建设节奏。嵩县明确“一定两年、滚动发展,每年一批、八年干完”的思路,每两年选定10个组团约100个村同步建设,每年至少建成5个组团。根据各村基础条件,不设定统一标准,不搞“一刀切”,梯次推进组团建设和片区发展。
产业是片区化推进的纽带。嵩县坚持工业化理念和产业链思维,选准特色主导产业,通过科创驱动、龙头带动、涉农招商、集群集聚、联农带农、完善社会服务等,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供排水一体化是基础。嵩县融资12.6亿元,统一规划、标准、建设,推动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管网及入户设施相配套,一体推进农户改厕、改厨、改卫,带动农村人居环境同步提升。
群众参与是关键。嵩县创新群众参与机制,组织群众外出学习观摩,实施“以工代赈”,农民自觉拆除违建、改造老屋、参与乡村建设,从“看客”变成“建设者”“股东”和“受益人”。
文化赋能是灵魂。嵩县通过“文化浸润”和“艺术点亮”,打造各具特色的艺术主题村庄,改变提升乡村建设层级,回应群众文化需求,影响乡村文明。
运营前置是有效抓手。嵩县坚持运营前置,盘活闲置资产,成立强村公司,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提供设计、培训、供给、运营服务,实现乡村建设与运营有机融合。
集中使用资金是有效路径。嵩县创新“财政撬动、平台驱动、强村带动、社会拉动”多元投入机制,整合行业政策资金、衔接资金、金融资本、社会投资和群众投入“五笔资金”。推行“县统筹、片联动”模式,以县级强村公司和5个片区强村公司为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流转土地、盘活资源。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一湖孤景”到“全域花开”,从“千业百态”到“共同富裕”,嵩县因地制宜,立足发展实际,将零散资源转化为规模优势,以片区化推进做足增量,通过组团式整合实现系统性突围,以三产融合之笔绘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嵩县样本”。
辛俊峰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走生态发展之路,坚定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模式,聚焦生物医药、金钼氟钾新材料、新文旅三大风口产业,加速从“山城”到“湖城”的美丽蝶变!
展望“湖城”嵩县,人水相依,人湖共生。一幅城湖共舞、生态与经济共荣、人与自然和谐的壮美画卷,正在陆浑湖畔徐徐展开。(王博 赵明辰)
(本版图片由中共嵩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