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会现场
10月29日—30日,2025年度“归根还巢”李洱研究中心学术成果交流活动暨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2025年会在济源举行。活动由河南省文联、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主办,河南省作家协会、李洱研究中心、济源市文联、中原文学杂志社承办。来自李洱研究中心、河南省文联省作协、济源示范区党工委、济源市文联市作协的嘉宾领导以及基层作家、媒体代表等五十余位与会人员汇聚一堂,围绕中原文化特质、李洱代表作品创作特色以及AI技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与走向展开讨论。
交流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徐衣显,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武皓及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的致辞中拉开帷幕,由济源示范区委宣传部部长孔庆贺主持;后续阶段围绕相关议题,与会学者展开学术研讨交流,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秘书长黄平主持。
济水之源,归根还巢
活动主题“归根还巢”精准概括了本次学术成果交流的核心精神。徐衣显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强调了地方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滋养作用。李洱研究中心于2024年12月在郑州成立,是省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省委“人才强省”战略和省委宣传部关于鼓励豫籍在外文艺名家“归根还巢”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
徐衣显代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济源市情。他指出,李洱研究中心的设立,对于推动河南及济源当代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李洱先生的文学作品中,饱含着济水之源、黄河岸边的沉思凝望和故土风物、桑梓邻里的浓浓乡情。希望李洱先生植根故土、心怀天下,充分发挥研究中心作用,再攀文学艺术高峰,为家乡发展和文化繁荣兴盛作出更大贡献。
武皓代表省文联向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近年来,省文联在全国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支持下,已先后为多位预籍著名作家成立专门研究中心,擦亮了我省文艺名家“归根还巢”的活动品牌,引起了全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层面的热烈反响。李洱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将培养青年作家、基层作家放在重要位置,并充分利用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的优势资源,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广大青年写作成长提供了助力,为河南文艺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希望研究中心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促进更多的河南籍青年作家立大志、写大作,用文艺凝聚起新时代奋力前行的磅礴力量。
李洱在致辞中深情表示,自己从故乡所带走的、汲取的,永远比自己做到的、回报的,要多得多,自己每时每刻都对这一方热土满怀着感恩之心。并指出,济源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和现实交融,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资源和不竭源泉。此次的活动既是研究中心专家们的学术成果交流,更是地域文化与当代文学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并提出研究中心要更多地聚焦于宏观文学现象研究,关注河南丰富文化对作家的综合影响,而非局限于个人作品研究。期望文联作协工作,与专家学者建立更加亲密的交流合作,充分汲取高校研究优势与地域文化力量,让中国的山河文脉在文化交流的长河中扬帆远航、抵达更辽阔的远方。他同时倡导文学评论应勇于触及创作范畴中的尖锐议题,进一步推动文学批评理论建设与文学创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王屋山下,解码“李洱式”叙事
在学术成果交流环节,专家们首先深入剖析了李洱作品、豫籍作家独特的人文艺术价值。
国际安徒生获奖作家、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理事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曹文轩从教育者与同行者的视角,评价了李洱的教学与科研成就。李洱在北大中文系主持的“小说家讲堂”课程,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理论修养与丰富的创作经验,并邀请了中国一流作家参与,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实践。并指出,李洱自2022年5月调入北大后,不仅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论文,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其《应物兄》《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经典作品,以及他在知识分子题材长篇创作中的成就,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李洱研究中心顾问、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先科从叙事学的角度,提出了李洱构建文学世界的“三双眼睛”理论。他指出,李洱善于通过“俯瞰视角”“内心透视”“平视视角”的结合,构建出复杂的网状叙事结构,以此映射中国社会的宏大变迁。他进一步分析,李洱在济源的个人经历可能塑造了其独特的“俯瞰”经验,而地域空间感则直接影响了艺术视觉的广度。他还特别提到《应物兄》中的人物命名隐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与社会镜像,并借鉴了《红楼梦》“草蛇灰线”的叙事手法,使人物命运线索前后呼应,形成了精密的文本结构。
信阳师范大学教授、传媒学院院长吕东亮则关注了李洱作为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及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独特贡献。他认为,李洱的批评文集《超低空飞行》成功融合了学院派的严谨与作家随笔的灵动,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批评风格。吕东亮强调,这种融合有效弥合了作家创作与学院批评之间的裂隙,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范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程韬光指出,李洱的小说构筑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图景,其笔下的地理空间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是具有生命力的叙事主体和强烈的文化隐喻。他以《应物兄》《石榴树上结樱桃》和《花腔》为例,说明这些作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将地方语言、风俗人情和精神气质熔铸为叙事的内核,如同一幅幅底色相通却风格迥异的风情画卷,深刻展现了文学创作中地域基因与精神图景相互辉映的独特魅力。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音指出,李洱作品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景象。尤其在知识分子题材方面,他运用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手法,生动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画卷。尤其提到《应物兄》在大学生群体中反响热烈,认为该书与高校生活紧密相连。李洱被视为探讨时代命题的作家,正如《红楼梦》和卡夫卡的《城堡》一般,李洱的作品呈现出未完结的结构魅力。
技术洪流中的文学本体坚守
本次会议的另一个焦点是,面对席卷全球的AI技术浪潮,“文学创作将何去何从”,这一议题引发了与会专家的深刻思辨。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华莹指出,当前文学正面临视觉文化冲击所带来的节奏过快、过度强调正确性与理性化等问题。在AI时代,文学创作必须坚守人文关怀与情感温度,警惕技术的过度渗透。她引用学者孙荪在《论偶然性》中的观点,强调文学中偶然性与“越轨”美学的珍贵价值正逐渐被忽视。同时,她主张,应以“局内人写作”和《红楼梦》的美学体系为参照,构建AI技术无法替代的、充满人性光辉的精神符号。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宏志在肯定AI发展价值的同时,更强调必须保留人类精神活动的独特性。他论证,文学创作的本质源于人类内在不可抑制的表达需求,而非外部功利驱动,正如李白没有稿费仍要写诗一样。“非功利性驱动写作是情绪与思维的理性化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刘宏志指出,AI的局限在于其仅有表层模仿能力,可以生成符合公共审美的内容,却无法实现创作过程中思维的动态演进与自我澄清,也难以突破既有经验框架,更无法解构李洱作品中那种知识分子的趣味与对日常生活的叙事智慧。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副教授唐睿则从历史维度审视了AI带来的范式转变。他回顾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并以此类比当前AI技术对创作领域的深远影响。他认为,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人类记忆力退化、情感淡漠等“自然性”丧失的风险。唐睿特别分析了创作核心角色(编剧、演员、导演)在AI介入后的重新定义,以及文字、音乐、绘画等领域技术门槛降低带来的两面性。他指出,人文教育者当前对AI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或积极拥抱,或极端保守,他呼吁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AI在解放创造力与削弱技术价值之间的平衡,最终回归到人类作为最终评判者的主体地位。
在“物我交融”中,寻找文学的锚点
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学现状与技术挑战,寻找思想的锚点成为会议的自然延伸。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博士后李晓晴清晰地区分了“现实主义”(历史上的流派方法)与“现实感”(对时代的个人感知)两种写作,为理解李洱创作对当代文学史的意义提供了新视角。
李洱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鸿生进一步提出,在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的碰撞中,我们或需从西方的“十字架思维”(概念、直线演绎)转向东方的“太极图思维”(象数统合,以象建模)。并引用物理学家波尔将太极图融入家族徽章的案例,说明东方智慧对现代科学的启示。他强调,中国文学中“观物取象”“物我交融”的思维方式,在AI时代具有特殊价值。在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的碰撞中,我们或需从西方的“十字架思维”(逻辑演绎)转向东方的“太极图思维”(象数统合),并引用物理学家波尔将太极图融入家族徽章的案例,说明东方智慧对现代科学的启示。他强调,中国文学中“观物取象”“物我交融”的思维方式,在追求确定性的AI时代具有特殊的价值。
沁水回还处,见证时代精神的脉动
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南飞雁指出,河南不仅是中国的文学强省,也是文化大省。河南文学在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数千年中国文脉的坚实支撑。未来,将以李洱研究中心等创作研究机构为助力,更好发挥作协作用,激励更多青年作家树立远大志向,创作杰出作品,不负中原文学的辉煌声誉。
2025年度“归根还巢”李洱研究中心学术成果交流活动,不仅深化了对一位重要作家创作活动的梳理与理解,更见证了文学创作与人文探究深深扎根至蓬勃热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该活动以其宏大的观察视野、扎实的学术探讨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兴盛,提供了一份来自研究中心学者,来自济源、来自河南的绚烂有力的答卷。(记者 张茹)

嘉宾合影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