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新县西河村:这个大别山腹地的古村落“很时尚”

河南新县西河村:这个大别山腹地的古村落“很时尚”

  新华社记者王丁、甘泉、韩朝阳

  乡村振兴,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好村民自立与城市反哺的关系?

  大别山革命老区河南新县西河村,坚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让村民成为振兴的主体,成为发展的受益者,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振兴之路。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西河村正徐徐展开。

  这是11月28日拍摄的新县西河村风光。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1

尊重村庄每一处细微的美

尊重村庄每一处细微的美
尊重村庄每一处细微的美

  河两岸古树参天,河尽头远山如黛,150余间古民居隔河相望、错落有致……深秋的西河村,宛如一幅山水画,让游客流连忘返。

  这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在城镇化工业化浪潮中也曾一度凋敝落寞。2013年初,西河村被确定为新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此,新县专门成立了西河古村落景区管委会,选派周河乡群众工作站站长担任管委会主任,负责西河村改造。

  这是8月3日拍摄的信阳市新县周河乡西河湾村遗留下来的明末清初民居(2017年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但作为管委会主任的张一谋很快发现,自己虽是西河村改造的“总指挥”,却连挪动一棵小树的权力也没有。

  “西河村一开始秉持的就是‘修旧如旧’,充分尊重古村落原有的肌理,坚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截弯取直、不大拆大建。”张一谋说。

  正是在这种理念下,村子每一处最细微的美,都得到了尊重。

  村庄的建设并非一概不动,动则有矩。“不建没有规划的村庄,不建没有设计的房子。”张一谋解释道。西河村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规划设计团队,专门为村庄做美学设计。

  上图为翻拍的改造前的西河湾村村貌;下图为改造后的西河湾村村貌(拼版照片,2017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村两委也广泛动员村民开展“厕所革命”、拆除违建、清淤河道,村里攒了上百年的垃圾被清扫一空;与此同时,通过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改造项目、整合涉农资金,乡村道路、地下管网得到完善,也让现代设施和功能进了村……

  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留下乡愁。西河还是那个“乡土的西河”,但西河早已不是那个“落寞的西河”。

1

“村民的西河”

“村民的西河”
“村民的西河”

  时间在西河村仿佛慢了下来。石凳旁小土狗慵懒地晒着太阳;牛棚改造成的小店,售卖的是当地特色小吃——观音叶点豆腐;粮库被改造成了粮油博物馆,让游客体验古法榨油……

  当然,想要保留住乡土的生活方式,也并非没有诱惑。

  上图为翻拍的改造前的西河湾村村貌;下图为航拍的改造后的西河湾村民居(拼版照片,2017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2016年底,一辆浙江牌照小汽车停在了村部。来的是一位浙江企业家,愿意出资5亿元打造村子,并承诺给每户村民赠送一套小别墅,但前提是88户西河大湾自然村原住村民必须全部迁走。

  在新县县委书记吕旅看来,乡村振兴全交给商业资本运作,虽然也能成功,但过度的商业化也容易导致千村一面,失去灵魂。“如果丢失了本土记忆和固有文化,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心化?”吕旅说。

  谁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西河村有自己的答案。

  这是2017年8月3日航拍的信阳市新县周河乡西河湾村。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周河乡干部三赴北京,邀请外出人才张思恩回乡创业,在他的带动下村民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旅馆50余家;新加坡返乡能人张泽成在村里创办了粮油文化博物馆,祖辈都是榨油工匠的他,不仅还原了豫南传统木榨茶油工艺,如今推出的“西河良油”产品也远销海外。

  截至目前,西河大湾自然村88户原住村民全部返乡,人口也从2013年的39人增加到350多人。由此衍生出西河特色小吃、乡村柴火饭、根雕手工艺品等丰富的创业形态。在西河村,根植于乡土、反映地域特色的生活形态、多样文化,被鲜活地保留了下来。

  “村民的西河、历史的西河、旅游的西河、生态的西河。” 张思恩注意到,在西河村的四个发展定位中,排在第一的是“村民的西河”。他感慨道,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资金来了、游客来了,但西河依然还是人们眼中——“最像农村的农村”。

1

发展共享让每一位村民获益

发展共享让每一位村民获益
发展共享让每一位村民获益

  在信阳市新县周河乡西河湾村,村民李家荣在整理刚采摘的木槿叶子(2016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能否真正让村民受益,是西河村选择产业时的第一考虑。

  2017年初,西河村收到了一份年轻人的创业申请。36岁的匡建新曾是华为公司一名工程师。“他虽然不是西河村人,但村民决定接纳他为第一个非本村创客。”张一谋说,村里被他的情怀打动,他要做的是立足当地,将农土特产推广出去,让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这是2017年8月3日航拍的信阳市新县周河乡西河湾村的集装箱旅馆。游客纷至沓来,除了夜宿民居,也可以体验个性化的住宿方式。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不到三年时间,匡建新通过引进现代营销理念,先后培育起毛尖、阳荷姜等多个带富乡亲们的特色产业。其中,“贰两毛尖”消费会员达到5000多个,阳荷姜网上年销售近70万瓶。

  随着乡村旅游的井喷,西河村现在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当地也正大力发展“后备厢经济”,建设一批油茶、板栗、葛根等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园,带动村民就业创业。

  2014年初,西河村还成立了西河农耕园合作社,将古居古树、基础设施等分类折股,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年年分红。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为了群众。”吕旅说,建设一个发展共享、守望相助的宜居家园,这既是农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01007024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