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

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
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

  新华社记者王丁、桂娟、双瑞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一场引人关注的纪念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当学者罗振玉初见甲骨,既惊且喜下发出的感慨,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心声。此后,一代代甲骨文研究者上下求索,为破解古老文明密码而矢志不渝。

  走过120年,甲骨文及后世文字的价值正愈发受到珍视。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汉字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以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展出的卜甲(2018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汉字之源:中华基因的传承

  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内,一堂面向幼儿园大班的汉字课正在进行。

  屏幕上显示“人”“日”“田”等几个甲骨文,从字形看与现代汉字十分接近,陆续有小朋友犹豫着念出声来。当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三千多年前祖先用的文字时,伴随着一双双瞬间瞪大的眼睛,嘁嘁喳喳的私语汇成了整齐的一声“哇哦”。

  “甲骨学堂自开办以来,无论参与者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类似的场景反复发生。”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负责人杨军辉说,很多人在这里第一次发现汉字的神奇之处,而让公众认识甲骨文、了解汉字的传承和历史,正是这个公益性课堂的初衷。

  游客坐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的甲骨文字科普长廊休息(2018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外地人到访安阳,除了名震海内外的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另一个必去之处。

  作为国内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它依托数千件文物精华,系统诠释了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堪称“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

  “文字归巢”,首任馆长冯其庸曾这样评价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设立。在许多人心目中,身为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当之无愧是中国汉字的家。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古董商售卖的骨头上,发现了一种神秘符号,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今天的人们,对这段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却很难从寥寥几句叙述中体会到,一片甲骨如何震惊天下。

  “三千年而一泄其密”,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这样评价甲骨文的横空出世。时值国运衰微,西学东渐,一些学者甚至开始怀疑中华文明,“废除汉字”的呼声甚嚣尘上。甲骨文的发现,使彷徨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一丝曙光。

  考古学家刘一曼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内指着复原了的花园庄东地甲骨坑向记者介绍发掘时的情形(2018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从多次主持殷墟发掘的董作宾,到考证出商王世系的王国维,再到集甲骨文研究之大成的《甲骨文合集》编撰者胡厚宣……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以解开古老的文明密码为毕生使命。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曾主持殷墟考古发掘20余年的唐际根说,甲骨文和殷墟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被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千年。

  作为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虽然深埋地下数千年,甲骨文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识读。120年来,共发现不重复的甲骨文字4500个左右,已识读约三分之一,剩下的多是人名、地名。看似不可思议,却正是汉字的独特之处。

  “跟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不同,甲骨文没有死,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汉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对破解其他古文字也能起到重要借鉴意义。

  宋镇豪与甲骨文结缘四十余年,大多数时候是枯坐冷板凳,却乐在其中。他说:“甲骨文到今天还有生命力,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搞研究谁来搞?有一种学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里面。”

  历经三千多年漫长岁月的淘洗,汉字也不断遭遇挑战,然而每一次都能化解危机并自我完善,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在造字阶段,汉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了‘形声化’道路,天地为之一宽;隶书的产生,突破了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20世纪,汉字放弃拼音化道路,完成了现代转型。”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汉字不断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文明是中华文明智慧的体现。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人们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沟通思想,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它写下了商王的梦境、孔子的思考、司马迁的史书,它记录了唐诗宋词的风韵和中华文明的苦难辉煌,并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篇章。

  汉字之魂:中华文明的根脉

  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在不同场合被年轻人问过同一个问题:“信息化时代了,想交流对着手机说句话就行,语音、视频也能存储很久,文字还有那么大用处吗?”

  即使早已回答过很多遍,黄德宽并不吝啬重复。他认为,文字的价值需要审视,更需要正视,“语言文字储藏的信息最能经得起历史检验,互联网是传递信息的新技术,不能代替语言文字的功能。从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看,汉字发挥了关键性、基础性作用。”

  这是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10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朝是否存在属于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历史的可信开端究竟在何处?这一事关文明起源和民族认同的课题,因甲骨文的丰富记载而曙光初现。战争的胜利、奴隶的逃跑、国王的梦境、流星雨的爆发……甲骨文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商代世界。

  “甲骨文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素材。”宋镇豪说,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从甲骨文至今,一脉相承的汉字使中华文明传承没有中断,而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使汉字更加具备生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表示:“汉字既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也是记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和纽带。”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在翻阅资料(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今天,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汉字这块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基石。在历史上,汉字对促进多民族团结同样功不可没,成为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系统。

  “中国历史记忆的独特面貌、东亚地区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甲骨文及由此发展出的汉字系统紧密相关。”最近在安阳举行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翔的一段致辞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回应。

  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各自的文字、文化和习俗也多受中华文明影响。

  时至今日,汉字仍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外国人踏上学习汉语之路,“汉语热”风靡全球多个地区。其中一些学习者,完全出于对汉字的兴趣。

  “许多人学汉字是死记硬背,其实每个构件都有象形文字的来源,我想找到这个象形的本意和逻辑,那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被网友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痴迷汉字研究数十年,还倾其所有创办了一个汉字字源网站,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爱好汉字的人来查阅。

  在安阳参加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理查德·西尔斯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近距离面对甲骨文、金文等古老文字,他赞叹:“汉字是使用最久、至今还存在的文字,非常了不起!”

  为了研究汉字,理查德·西尔斯搬到了中国居住。现在,他不仅是汉字研究者,更是汉字文化的传播者,他开设有公众号,以中英两种语言解析汉字字形,还登上《汉语桥》等电视节目讲汉字故事,想将汉字之美告诉全世界。

  汉字之美:重新发现甲骨文

  像理查德·西尔斯一样,在实用功能之外,无数人被汉字与生俱来的美所俘虏。

  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汉隶的生动流畅、魏碑的雄浑大气、唐楷的法度庄严,王羲之的飘逸端秀、颜筋柳骨的遒劲洒脱……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

  书法爱好者在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进行书法创作(10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横平竖直皆风骨,汉字中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人格风范与性情志趣。”李运富说,可喜的是,博大精深的汉字书法艺术还在不断增加门类,充实汉字之美的内涵。

  最近,在河南安阳集中亮相的甲骨文书法令人眼前一亮。一场荟萃海内外116幅精品的甲骨文书法篆刻展,展示了别具一格的殷契韵味,还有120名书法爱好者现场演示创作。

  “大小参差、牡牝相衔,以全体为一字,更能体现相管领和接应之美,这是甲骨文的美学精髓所在。”有作品入展的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副院长乔雁群表示,要传承和弘扬甲骨文,需要深入发掘它的美,把这种美感传递给更多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则用更新潮的形式,赋予这种古老文字以时尚美。他先后推出甲骨文动画片《射日》、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设计字库、甲骨文文字画和《生肖甲骨文》《甲骨熊猫侠》等不同主题的手机表情包,使沉睡在甲骨、书籍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其中多件作品成为“爆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在位于清华大学的工作室内展示他设计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甲骨文既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又是符合当今潮流的创意字符,将它融入现代设计中,是历史文明的传承,更是人类精神的进步,远远超越文字和字体本身的意义。”陈楠说。

  伴随着普通人的茫然无知到兴致萌生,甲骨文的专业研究也不断迈上新台阶。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最近,“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正式发布。这个对全世界免费开放的甲骨文资源共享平台计划收录全部甲骨文著录和文献,目前已录入2万多篇论文,后期将收录246种以上的甲骨著录,任何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查询使用。

  “这是甲骨学研究的里程碑。”宋镇豪说,甲骨文资料浩繁纷杂,以往获取难度很大,他的老师胡厚宣为追寻甲骨半生漂泊,耗时20余载才编成一部《甲骨文合集》,如今甲骨学正以更开放的心胸、更便捷的条件迎接更多智慧注入。

 

1

甲骨文发现120年:不让成绝学,多少“刻骨铭心”人

甲骨文发现120年:不让成绝学,多少“刻骨铭心”人
甲骨文发现120年:不让成绝学,多少“刻骨铭心”人

  新华社记者桂娟

  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120年前被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人们常用“一片甲骨惊天下”形容它给世界带来的震惊。此后,代代中国学人焚膏继晷,隐藏在神秘甲骨中的中华智慧和文明密码被一一破译。3000年间,它突破造字、书写、拼音化和信息化等重重危机,顽强“活”到了今天并不断焕发青春,成为当今中华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石。

▲展览开幕式现场。摄影:余秋雨

  11月1日,社会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此刻,作为一个与甲骨结缘20年的记者,不由得思绪万千。20年来,我写下了与甲骨和殷墟相关的文字近10万字,记录了殷墟申遗等高光时刻,然而此时沉淀在心底的,竟是若干忧心一刻。

  1999年,初当记者,我便接到报道“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任务。怀着能一窥神秘甲骨的兴奋,我兴冲冲赶赴甲骨文发现地河南安阳殷墟。没想这个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著名遗址,竟是看不到一片甲骨和青铜器的破落地方。包括甲骨文在内的众多殷墟出土文物,要么流落他乡,要么沉睡在文物库房。

  那次研讨会期间,王宇信、宋镇豪等一批著名甲骨学者发起殷墟申遗。不幸的是,这个行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等2002年正式启动时,申遗赶上了“计划生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改了规矩,一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一个文化遗产项目。时隔20年,学者们众志成城、有些悲壮的呼吁仍在耳畔,有的专家甚至说出气话,“不管申遗成不成功,甲骨文发现地殷墟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近100枚国博馆藏珍贵甲骨,生动展现数千年前商人生活。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同样为中国文字殚精竭虑的还有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蕴智。2005年,我接到他的一通电话,“中国文字太需要安一个家了,能不能帮忙呼吁一下?”这才知道,从最初的倡议到四处奔走,老师正为筹建一座填补空白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而忧心。

  坐在老师的“闻粟雨斋”里,听他讲述文字的故事。在世界五大古文字体系中,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印章文字和中美洲玛雅文字,均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导致他们文明发展进程中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汉字体系,像人类化石一样,从猿到人,从未中断,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比起其他类型的文字,汉字以它强大的超方言性、强烈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严密的构形体系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无与伦比的书法审美特征而著称于世,越来越为世界各民族所瞩目。

  ▲每片甲骨均有拓片及释文。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汉字走向了世界,甲骨学已经成为世界性显学,海外汉学家们朝圣般来河南,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母语和文字。”老师的教诲使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令人欣慰的是,殷墟申遗成功,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甲骨文故乡落成,中国文字“归巢”。

  ▲小臣墙记事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为寻找甲骨而在殷墟进行的科学发掘,肇始了中国考古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便在殷墟设立考古队。然而,在火热的经济建设中,这座面积超过30多平方公里、20多个村庄的大遗址,经常面临被蚕食、破坏和盗掘的危险。

  因发现“洹北商城”而蜚声中外的殷墟考古队队长唐际根,常年驻扎殷墟,在繁重的考古发掘、研究之余,他视保护殷墟为己任。记者多年来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看到唐队长来电,神经就会立马绷紧,不是有重大发现和新成果,就一定是殷墟遭受了某种破坏。

  2016年,安阳举办系列活动纪念殷墟申遗成功10周年,我再次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他师从胡厚宣先生,醉心甲骨研究40余年,已是当代甲骨学领军人。

  ▲般无咎全甲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随着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文化遗产启动,他着手开展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清查,编印大型《甲骨文献集成》等工作。不同于过去粗放式、有选择地著录甲骨文,现在对甲骨文的整理研究是全盘的、精细的,把保护放在了第一位,每一个小片都不会漏掉,10多万片甲骨得到精细化整理。

  未及寒喧,他开口便说,“甲骨学真的快成绝学了,我原来有20多个学生,现在只剩下几个人,活都没人干”。急速的苏北口音,气愤和担忧溢于言表。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细问才知道,原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集刊《甲骨文与殷商史》没有被列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数据库,相当一批学者申请高级职称、申报科研项目因此受阻,导致甲骨研究人才队伍急剧收缩。

  “现有科研评价体系强调当年产出,这种功利性导致学术界很浮躁,没有了凝神静气做学问的氛围啊。”他说,甲骨学研究难度太大,过去学者穷其一生方才出成果,现在的年轻人坐不住冷板凳,甲骨学越发冷僻。

  宋先生的苦恼,再次给了我动力,情况反映后,甲骨文智能化研究获得6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这是“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10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前不久,纪念甲骨文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召开,又见宋镇豪先生,他正为“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建设而忙碌着。他倾心关注的这一平台,对全世界免费开放,是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标志着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这也将甲骨学者从繁琐的资料查阅工作中解放出来。

  有学者戏称,研究甲骨文是半体力劳动,因为甲骨文论著都是“大砖头”。20年前,金发碧眼的法国姑娘麦里筱曾对我说,虽然她因为翻阅《甲骨文合集》等巨著而累得胳膊发肿,但甲骨文的美丽看得懂,古人的智慧让她着迷。20年后再相见,她容颜已变得认不出,但对甲骨文的痴迷一点没变。“要想真正了解一个60岁的人,你必须知道他6岁时的样子。文化也一样,要了解几千年中国文明,必须从源头开始。”她说。

  为了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的10500片殷墟甲骨文的整理研究,今年70岁的宋镇豪先生给自己定的任务是,每天做甲骨文释文50片,如果哪天出差了,第二天必须补上。

  “我每天工作从早上7点开始,至晚上11点,中午没有睡觉的习惯,长期如此。但每天下午得外出散步一个半小时,回来接着做。”宋先生说。

  先生拉家常一样说着,敬意却从我心底涌出。正是像宋先生一样的代代学人上下求索,甲骨文才在我们的血液里,生成了最深沉、持久的那股力量。

1

今天,隆重推荐一款斗图神器!

今天,隆重推荐一款斗图神器!
今天,隆重推荐一款斗图神器!

花样百出的表情包

是网络聊天的“调味剂”

一言不合就斗图

真是欲罢不能的有趣经历

但是,有限的表情包

终经不起无限地斗来斗去

今天

我们隆重推荐一款斗图神器

——甲骨文表情包

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中间的“日”和“月”是眼睛

上面的“草”为触角

下面的“草”为双手

就构建了符合现代含义的“萌”表情

上部“草”字作为“苦”表情的眼睛

“口”字倒着写更能表现苦涩之感

在甲骨文中“哭”就是哭泣的样子

加上挥洒的泪滴

更贴近原意

除此之外

还有甲骨文和十二生肖的巧妙结合

——生肖甲骨文

甲骨文和可爱大熊猫的新奇创作

——甲骨熊猫侠

还有这些……

是不是眼花缭乱

又充满好奇?

下面是解密时刻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

11月1日在北京举行

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是商朝的文化产物

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目前共发现不重复的

甲骨文字4500个左右

已识读约三分之一

甲骨文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被证实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向前推进了一千年

2017年10月30日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而甲骨文系列表情包设计者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

他用年轻、活力创意的方式

表达中国传统文化

让3000余年前的古老符号

——甲骨文“活”起来

新华社特邀陈楠教授最新设计的

“甲骨文吉祥话”表情包已经上线

这套表情包以甲骨文字为字形

中国传统吉祥语为文案

旨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先睹为快吧!

01007024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