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牛少杰
“口罩日产能从疫情前8万个提高到当前50万个,防护服日产能从1000多套提升到3万套。”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周运杰就预料到要大幅提升产能,但一个多月提升这么多还是让他出乎意料,“毕竟招工、资金、设备、原材料都是问题。”
3月4日,圣光医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防护服生产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周运杰是河南省平顶山市圣光集团总裁。该集团子公司圣光医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医用口罩、隔离衣,河南洁利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则专注于生产防护服、手术衣等卫材。
疫情暴发前,两家公司没有满负荷生产,而且大多数员工已经放假回去过年,让老员工返岗的同时招聘新员工是提升产量的最直接办法。
3月4日,圣光医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防护服生产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各地都在严控人流,又是过年期间,能让员工返岗已经很难,招新手上岗更不容易。”周运杰犯了难。“1月30日上午省市领导来厂调研企业复产扩产的困难,问题当天就解决了。”
据洁利康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陈娜回忆,当天晚上7点平顶山市领导就带着130多名新员工到厂门口集结了。他们大多是附近产业园服装生产一线的工人,有制衣和缝纫基础,来之前都完成了体检和筛查。
3月4日,圣光医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防护服生产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周运杰决定,尽快采购设备和原料增加产能,但各地都在严控人流和车流,公共交通基本停滞。
接到圣光集团求助,平顶山市郏县防疫指挥部派两辆警车全程协助企业扩产,一辆送周运杰南下广东、浙江采购设备,另一辆送副总裁普永红北上山东、湖北采购熔喷布等原材料。
疫情初期,平顶山市政府先协调了1000万资金专款支持圣光集团扩产,随后平顶山银行又向其提供了2000万元低息贷款。
3月4日,圣光医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防护服生产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在企业扩产期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向该公司派驻专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困难,对加快企业安全有序提升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广东省订购起运的一批设备找不到车辆运输,特派员马上联系广东省工信部门提供帮助,三个小时后设备顺利起运上路。”周运杰说,当地政府、工信部门和广大群众都在尽全力支持企业扩产。
制作防护服的一道关键工序是将缝合留下的针眼贴起来,以防止污染物穿透,这个环节需要压条机和熟练的装贴工人。得知洁利康公司缺乏设备和人手,距离300多公里外的商丘市制鑫雨具有限公司将13台缝胶机和22名员工调配到洁利康公司支持生产。
3月4日,圣光医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防护服生产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3月5日凌晨两点,又有20台口罩生产机器进场,平煤神马集团、平高电气和平顶山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派出50多名工程师帮助安装调试。
圣光集团紧急扩产在中国并非个例。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多部门纷纷出台举措支持医疗物资企业提高产能,满足因疫情突发而呈现的爆发式需求。
3月4日,在河南洁利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质检员(右)正在抽检防护服。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据了解,通过复工复产、扩能增产,中国防护服日产量已从疫情初期的不足2万件达到了50万件,N95口罩从20万只达到了160万只,普通口罩达到了1亿只,这一产能还在有序增加。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表示,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逐步好转,中国可以向有防护物资需要的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中国鼓励防护用品、医疗设备、救治药品的生产企业对接国外需求,为全球共同抗击疫情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