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源虽然没有出现过全流域性的洪涝灾害,但局部的、阶段性的洪涝旱灾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示范区从体制机制、防汛备汛、应急救援等方面进行防汛救灾工作。
一、提升站位,严格理顺防汛救灾体制机制。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始终坚持把防汛抗旱救灾能力建设作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夯实基础,重塑四个体系。一是完善责任体系;二是完善工程体系;三是完善指挥体系;四是完善救援体系。主动作为,提升五项能力:一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二是提升指挥决策能力;三是提升救援实战能力;四是提升应急协同能力;五是提升社会动员能力。
二、群防联动,有条不紊地应对连续降雨。7月中旬以来,济源已多次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示范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多次组织应急、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会商研判,密切监视天气和水情、雨情变化,强化部门会商,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密切关注中小河流水库和水塘堰坝防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抢险救灾工作体制机制。会商的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隐患排查。另外,严肃防汛工作纪律,严格值班纪律,防汛抗旱指挥部不定期对各片区、各镇(街道)办事处防汛值班值守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
三、枕戈以待,全力做好抗洪抢险救援。一是建立防汛抢险队伍保障机制。目前,全区共有群众性防汛队伍52支2168人;依托水库、海事等单位和部门组成骨干防汛抢险队伍6支339人;社会救援力量水上救援队伍3支115人;济源市消防救援支队组建了50人的抗洪抢险突击队,配备了4艘橡皮艇,2艘冲锋舟,各类水域救援器材800件套,并根据人员装备情况依托消防站组建了地震、高层、化工、大型城市综合体、地下建筑、森林火灾扑救专业队,组建1支搜救犬分队,搜救犬3只,训导员3名;依托大中型企业,建成9支157人的生产安全事故专业抢险救援队;同时将济源市矿山救援中心由目前单一的矿山救援模式,向“一专多能”方向转变发展。
二是建立防汛物资储备保障机制。防汛物料是防汛抢险的重要物质条件,是防汛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抢险救灾的胜利保障,为了确保今年防汛工作顺利进行,保障人民财产安全,根据上级有关要求,6月底7月初开展了防汛物资普查工作。
三是建立军地防汛应急救援协调机制。积极与人武部对接,建立军地防汛抢险救援协调机制,对驻济部队、武警济源直属大队、基干民兵遂行抗洪抢险任务进行了分工,明确了部队参加抗洪抢险力量编成、任务区分、响应机制,共同做好制度、预案的制定和应急力量建设、专业训练、联合演练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