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贷款缺口之大令人吃惊
虽然去年山东、河南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大幅增长,但是农业贷款缺口之大令人吃惊。据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估算,山东省农业至少有四成左右的信贷资金缺口。
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办公室介绍,全省18地市去年上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贷款共计需上百亿元,省农业厅几经协调,目前到手的不过1亿多元。
就是“富甲天下”的浙江农民,贷款难也很突出。人行杭州中心支行调查表明,由于部分粮田改种经济作物,浙江农民的非粮农贷款快速增加,农业贷款缺口大约在125亿元左右。宁波今年春耕前搞的万户农户问卷调查显示:有59%的农户反映缺少资金。
由于严重缺约信贷资金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出现“三难”现象:
第一难,农业结构调整难。在豫鲁浙三省采访,不少基层干部抱怨说,上面讲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搞结构调整,可是没有资金来又调整不动,有的甚至形象地比喻说,农业是弱质产业,如果没有强大的金融支持,结构调整是“火车进站,叫得响,跑得慢”,只能流于口头和形式。
河南省产粮第一大县滑县有上百万农业人口,去年新增农业贷款投放量仅为4000多万元,人均40元。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刘建发告诉记者:“农民调整结构,要么搞养殖,要么搞蔬菜大棚,投资要三五千元,到了信贷员那里也泡了汤。为什么俺农民只能存款就不能贷款呢?”
由于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信贷的需求空间明显扩大,比如种植粮食每亩仅需投资200元,而冬暖式高温大棚每个需要投资1·2万元。但金融服务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故而出现贷款领域的“真空”现象。山东省莘县是蔬菜种植大县,县计委主任连计川抱怨说:“现在老式大棚过时了,种出的菜质量差,市场不欢迎,全县15万个旧式大棚如果全面改造成冬暖式高温大棚,像寿光蔬菜那样闯入国际市场的话,要投资9亿元,但产出效益却是好几倍。但这几年农村似乎成为了被金融遗忘的角落,很难找到资金。”
浙江省奉化市农信社主任单国辉介绍说,尚田镇去年被评为“全国草莓第一镇”后,草莓旺销,甚至出口到海外,每亩产出效益不低于1万元。农户纷纷想扩大种植面积,但一亩投资要3000元左右,是种粮成本的9倍,信用社无法满足需求,眼看着挣钱的机会白白错过。
第二难,培育农民产业化龙头企业难。
山东省聊城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东兴食品公司是一家投资3000万元的合资企业,去年能从美国、日本、欧盟等十几个国家拿到2万吨双孢菇和芦笋罐头订单,但由于缺乏资金,这个厂只接手了4000多吨订单。经理杨庆路生气地告诉记者:“只要银行给我足够的流资支持,我可以带动起当地3万户农民种双孢菇,增收就是1个亿。可受资金限制,我只能带动7000户。真搞不明白,为什么拿着美国的订单到银行求贷,还是贷不来。银行说要办厂房抵押,可有一次我办厂房抵押,前前后后就花了40多天,费神费力,还误了商机。”
河南省滑县14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产品有市场,资金无来源。县特色农业公司生产的盐渍食用菌十分走销,一年可与台湾等地客商订2。5万吨的订单,从而带动上万户农民发展食用菌,但由于缺乏100万元的流资,一年只能生产300吨。经理李钦江感叹道:“办个农民企业可真难,跑农行,农行说我们不是授信单位,设备抵押也不行,跑信用社,也只能解决个三万五万的。”
第三难,发展县域经济难。
当前在条件具备的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搞“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贷款更是难上加难。温州市常务副市长阮辉认为,现在温州正在进行“二次创业”,产业集聚、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其资金需求多在国家信贷视野之外。柳市、平阳等地的工业园区投资上千万元,皆为民间资本。
中国社科院“农村金融与需求”课题组对浙江、广东、陕西、湖北、山西5省的5个村进行相当规模的农户访谈调查表明,当前农村的存款规模远小于贷款规模,各地的存款、贷款量相差均在3倍左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军认为,有的地方存款户占农户的80%,但贷款户只占农户的20%;平均每户的贷款额仅为存款额的1/40,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农户对贷款服务不满意。这集中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对农户贷款上存在着巨大缺口。
农民贷款有多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当前信用社增加了支农贷款的数量,但是农民贷款仍很难,极大地抑制了农民贷款需求。
――各种人为关卡使不少农民望贷兴叹。2001年12月24日,记者在山东省莘县魏庄乡西江店村召开了有10位村民参加的座谈会。罗贤英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去年7月份,我想搞蔬菜大棚,需要5000元的投资。来到了乡信用社,信贷员说,必须抵押存单,存1000元只能贷出800元,说是要先把利息钱扣出来。这不是对俺农民的不平等条约吗?我要是有存单还到这里贷什么款?”记者还观察到,参加座谈的普通农户贷款很少,但是村副主任、村委委员等都顺利地贷到了款。西江店的情况在不少农区普遍存在。农村贷款中的“腐败贷”更让农民气愤。河南南乐县杨村乡三里庄村老农李鹏良去年与7户农民联合办了一个养牛场,一户从信用社贷出1万元。谈起这1万元贷款,李老汉气就不打一处来:“这一万元我只落了4900元。,信贷员说要完成存款任务,扣了5000元逼着我们存起来,接着又扣了100元要当股金。这还不算,前前后后,我们花了将近1000元血汗钱请信贷员吃饭。”
――过高的贷款利息抑制了农户的贷款需求。当前农业贷款主要依靠农信社,而农信社的贷款是所有贷款品种中成本最高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规定,农信社的贷款利息可上浮50%,而农村种植业的生产实际的产出效益还达不到7%。
――农业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许多农民反映说,农业贷款一般是3到6个月,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短不一,林果业长达二至三年,鱼类养殖分为淡旺季,这样贷款期限的短期化就加重了农户还款难度。山东荣成市冷藏加工大户王连兴,其河豚鱼收购量要占到全国一半,收鱼旺季需要贷款3000多万元,仅3个月时间就可全部还清贷款,可是银行只能在旺季满足其贷款量的20%,没办法,他只好提前在淡季就借钱以备不实之需,每年要多付相当多的贷款利息。
――“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人员偏少,与农村广大的贷款需求面严重失衡。据调查,山东,河南两省每个农信社信贷员平均要面对1500个农户,有的地方超过了3000户,不少地方只能坐门等贷。河南省台前县农信联社主任张爱法告诉记者,这个位于冀鲁豫边区的国家级扶贫重点县有30万农民,仅有65名信贷员,一名信贷员最多包10个村,他们每天吃住在村里,很少有积极性。
民间高利贷现象抬头
农户贷款需求正门不通,只好走“后门”,导致农村高利贷现象重新抬头,引发的经济纠纷逐年增多,成为影响农村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记者在三省调查了解到,民间高利贷现象广泛存在。农行温州市支行的调查表明,温州民间借贷的“盘子”要占到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1/3,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占一半左右。在落后的县市,比如文成县、泰顺县,民间借贷的比例更高达2/3。
民间借贷利息有多高?人民银行温岭市支行行长陈凌望说,目前民间借贷利率是8厘到1。2分左右,银行利率不到7厘。尽管从民间借贷利率相对比银行高,但是,从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