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编外雷锋团”现象研究

返回           

编者按:在邓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邓州“编外雷锋团”不断从小到大,由分散的个体学雷锋逐步走向团体学雷锋,由团体学雷锋带动全社会学雷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全面丰富和完善了雷锋精神,成为新时期实践和弘扬雷锋精神的典范,有力地推动了邓州地方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协调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很快响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和山山水水,被称为邓州“编外雷锋团”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示,31日全国第九届军民学雷锋经验交流暨理论研讨会在邓州召开,现特刊发由邓州市委外宣办撰写的大会发言交流材料,以飨读者。

 

雷锋精神曾作为一个时代的永恒主题,以不变的风格与特殊的身份响遍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强烈震荡着社会意识形态,规范着千家万户的道德准则,激荡和推进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邓州“编外雷锋团”作为雷锋精神的特别传播者,无私、无怨、无悔地矢志实践和传播着雷锋精神,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承传统美德、融合新的人际关系的良性催化剂,而且成了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有生力量,并很快响遍全国,被称之为典型的邓州“编外雷锋团”现象。

一“编外雷锋团”现象及社会特征

1960年,邓州560名青年应征入伍, 被分配到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成为雷锋的战友。他们在与雷锋一起生活、 战斗的日子里,亲眼目睹了雷锋的先进事迹,亲身感受了伟大的雷锋精神。他们每个人都曾与雷锋发生过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也正是这特殊生活和经历,界定了他们无怨无悔的人生坐标。这些年来,他们相继复员、转业回到故乡,始终坚持不懈地以“雷锋战友要为雷锋争光”为座右铭,不断勉励自己,默默无闻甘作“革命的傻子”、“人民的傻子”。立足本职岗位,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编外雷锋团”。具体地讲有四个特征:

 一是爱憎分明,信念坚定。多年来,“编外雷锋团”的同志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困难和挫折,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成长进步、找准航向的法宝,把实践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时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雷锋团第九任团长、现在的“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笔记本上雷锋的闪光赠言激励着他和战友们,不计名利得失,为国分忧,为民奉献,终生无悔学雷锋。涌现出了一大批爱憎分明,信念坚定的时代典型。他们中有500多人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等,有200余人立功受奖。目前,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邓州“编外雷锋团”已发展到2200多人,他们传承和弘扬着雷锋的美德,自觉实践和弘扬雷锋精神,成为邓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二是爱岗敬业,关心集体。“编外雷锋团”的同志们分布在邓州市的各行各业,但无论在什么岗位,他们都能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无论什么时候,都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张三明1982年转业,修过路、装过管道、搞过绿化,他总是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冲锋在前,经常早起晚归,以事业为家,公而忘私,被人们称之为不知疲倦的“园林骆驼”。

三是务实为民,助人为乐。“编外雷锋团”的同志们总是想着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时时为人民,处处讲奉献。邓州市城郊乡烟站站长高林富,把从事的工作当做传播雷锋精神的窗口,他经常深入村庄、农户、田间地头,冬天教技术,春天帮育苗,夏天搞管理,曾多次晕倒在烟田里。退休后,他购置了一辆三轮车,免费为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邓州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陈远友,坚持为患者送医送药30多年,义诊3万多人次,被誉为卫生系统的“活雷锋”。高集乡杨庄村支书高国建,复员后为改变村里落后面貌,他带领乡亲们架桥、修路、办电、打井,没过一天安逸日子,最终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富裕路。20023月,高国建突发脑溢血,倒在村里经济林会战现场。丁士豪复员后,二次下岗,三次创业,面对人生困境,他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困难、集体的困难,不等不靠,最终靠承包土地走上了致富路。胡殿明靠8元钱起家,创下了千万元资产的企业,被命名为“明星企业家”,但他仍艰苦创业,为国分忧,1998年抗洪抢险,他在企业资金周转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一次捐出1万元;在“编外雷锋团”成员中,有400多人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以富民富乡为己任,大多数人都成了种植、养殖和加工专业户,并带领周围农民发展商品经济,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

四是艰苦奋斗,刚正廉洁。“编外雷锋团”的同志们始终坚持发扬艰苦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两袖清风,拒腐防变,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姚德奇转业后任邓州市房管局局长,手中掌握大笔经费,但从不乱花国家一分钱,别人想浪费一点儿,也绝对过不了他这一关。被同志们称为“一碗端”。张天玉和唐天理转业后一起到邓州市公安局工作,他们不徇私情,携手查处了多起棘手案件。邓州市公证处主任孙绍显十多年来,满腔热情为群众服务,公公正正做人办事,先后办理过1万多件公证事务,经手数亿元的资金,但从没有收过别人一分钱的礼,没吃过群众一顿饭。

在编外雷锋团的带动下仅1997年以来,邓州市就涌现出学雷锋先进集体156个、先进个人1.5万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195人,为社会做好事10万多件。雷锋式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有面对外国老板的淫威不屈不挠,被誉为“不跪的中国人”的孙天帅;有身患罕见疾病,忍受全身多处骨折痛苦而不离三尺讲台的“全国十佳民办教师”李道理。有自愿捐款180万元为家乡建校修路的农民企业家冯天文……,邓州大地学雷锋热潮不断掀起并形成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良好的改革开放的城市形象,也有效促进了邓州的经济发展。

 二、“编外雷锋团”现象的成因

“编外雷锋团”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决不是偶然的。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客观的必然的历史的联系,能够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全方位、多层面的认识这一先进典型。

(一)时代呼唤是“编外雷锋团”现象产生的条件

任何一种优秀道德风尚和精神的产生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编外雷锋团”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与时代发展变化相适应的基本内涵。人们推崇雷锋精神,是因为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造福于人们,给人们带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因此,便具有广泛的认同感和巨大的亲和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与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艰巨,前景辉煌,但国际国内竞争激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尤其是当前我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虽然已居于主导地位,但社会上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信用危机、腐化堕落现象较为严重。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牢固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编外雷锋团”的同志们多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弘扬、实践、传播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与时代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在社会上大张旗鼓地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正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是人民群众向往的理想道德境界。

(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编外雷锋团”现象产生的基础

综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大凡一种优秀道德风尚的产生、发展和流传开来,都离不开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尤其是丰厚文化的烛照。“编外雷锋团”这一群体的存在、发展和壮大,除了特殊的历史机遇之外,与邓州市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着密切关系。

邓州建制较早,约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开始建邓国。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认定,“邓,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经历朝历代,积累了极其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这里不仅滋养了世世代代的邓州人民,而且孕育了众多有作为的名人贤士。诸如“医圣”张仲景、贤相李贤和史称为“召父杜母”的召信臣、杜诗,宋代廉吏寇准等,他们或济世悬壶,或兴修水利,或清明吏制,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孜孜民事”,德厚古今,为民称颂,北宋名臣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时,在此兴建了花洲书院,兴学育才,写下了《岳阳楼记》,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正是悠久丰厚的文化积淀才酿造出邓州独特的美德良风,润泽着这块丰饶的土地,潜移默化地熏陶着邓州人,造就了显著的尚德特征。形成了邓州人重民族情怀,以忠勇爱国为根本;宽厚待人,乐善好施,济苦扶贫,为人解难;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不畏强暴;勤劳纯朴,克勤克俭,精打细算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良风正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道德的高度浓缩和具体体现,它与雷锋精神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性一脉相承。因此,“编外雷锋团”这颗融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文明道德的种子,一经植入这块饱含文明液汁的土壤之中,便饱汲盆地自然之灵气,广纳文明悠久之膏泽,迅速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开花结果。

(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编外雷锋团”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核心。“编外雷锋团”之所以能坚持多年如一日学习发扬雷锋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有一种坚如磐石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情感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这种情感和信念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凝聚在他们的心里,成为永志不忘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成为坚不可摧的再生力,无论时代有了什么新特点,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上出现了多少新的价值观念,但他们却始终用雷锋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培养自律、自省、自立、自强的精神,在思想深处筑起一直坚固的道德防线,抗拒形形色色的物质、名利、金钱的诱惑,无私无畏,甘于奉献。

(四)领导重视,大力培育是“编外雷锋团”现象产生的根本保证

邓州市历任领导尤其是新一届市委、政府对“编外雷锋团”给予了高度重视,精心引导,为这项活动持续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早在1989年,邓州市委、市政府就组织雷锋的战友们成立了“学雷锋指导委员会”,19974月邓州市委、市政府、人武部又研究决定,正式成立了群众性学雷锋组织──邓州“编外雷锋团”,并给予表彰。南阳市委、市政府、南阳军分区联合发出了向邓州“编外雷锋团”先进群体学习的决定,使学雷锋活动逐步扩展到整个南阳盆地。邓州市的新一届领导们还带头学习“编外雷锋团”,提出了“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的响亮口号,在全市广泛组织开展了“创建中国雷锋城”活动。并把弘扬和实践雷锋精神作为打造平安邓州、营造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适时提出了“负重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实干兴业”的新时期邓州精神,充分吸纳了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内涵:“负重拼搏”吸纳并高度概括了新时期雷锋精神的艰苦奋斗、无私无畏的实质与内涵;“敢于创新”吸纳并高度概括了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实质与内涵;“坚韧不拔”吸纳并高度概括了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实质与内涵;“实干兴业”吸纳并高度概括了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务实为民、艰苦创业的实质与内涵。可以说,新时期邓州精神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凝炼和升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和鼓舞邓州152万人民与时俱进、刻苦创业,全面实现邓州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宏伟目标的精神动力。国家、省、市各级党政军领导张思卿、陈炳德、李良辉、陈奎元、李克强、孔玉芳、马万令、何东成等领导到邓州视察时都分别听取了“编外雷锋团”先进事迹的汇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有效地推动了这项活动的健康开展。同时,邓州市委、市政府还围绕“学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这一主题,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先后投资600万余元建成了“编外雷锋团”事迹展览馆。提出了“北建雷锋团、南创雷锋城”的军民共建目标。在湍河岸边划出300亩地,建设了“雷锋林”,大力宣传、表彰“编外雷锋团”及社会各界学雷锋的先进人物或群体;在交通岗设“雷锋亭”;在公交车中设“雷锋号”;在学校设立雷锋学校,医院设立雷锋医院等;每年评选一次“学雷锋十佳标兵”,并命名一批“雷锋店”、“雷锋班组”等;武装部每年选拔一批优秀青年,输送到雷锋生前所在团,使雷锋精神代代有传人。

三、“编外雷锋团”现象的时代启示

邓州“编外雷锋团”是一个鲜活的、完整的英模群体。“编外雷锋团”现象的产生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发人深思。他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全面打造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会产生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编外雷锋团”现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最好体现

“编外雷锋团”现象是灿烂的雷锋精神之花结出的精神文明的硕果,是新时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楷模。他们那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爱岗敬业、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清廉勤俭的生活作风,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道德风尚,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在利益的考验面前,高林富、张三明时刻把国家和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在权与钱的考验面前,姚德奇、孙绍显以清廉自守为荣;在面对自身利益受损失时,魏长鑫、丁士豪顾全大局,甘于“吃亏”,做自主择业的模范。而这些,如果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没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支持,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雷锋精神的长期熏陶,是不可能做到的。“编外雷锋团”的实践昭示我们,学雷锋活动必须根植于“三个代表”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的沃土之中。这样才能抓住学雷锋活动的本质内涵,从自发学习到自觉学习,把学雷锋活动不断向深层次推进。

第二,“编外雷锋团”现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动力之源

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是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和表现。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驱动力,要实现个人的利益,就必须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信义、良知、同情心、正义感等绝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诉求,而是在经济交往中与资金、技术一样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为人民服务必须是我们社会的道德的核心,所有这些与雷锋精神的本质是一致的。雷锋那种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保持的政治坚定性,雷锋那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雷锋那种舍已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大力倡导的社会风尚,有效地推动了邓州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力之源。

第三,“编外雷锋团”现象是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的典范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编外雷锋团”现象告诉我们:着眼时代,与时俱进,寻找雷锋精神新的实现形式,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才能使学雷锋活动永葆生机与活力。因此,把雷锋精神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雷锋活动的层次性。学雷锋活动的形式应当是多样性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20世纪60年代学雷锋,常见的表现是扶老携幼、打扫卫生等活动。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就应该是像“编外雷锋团”的同志们那样,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同时,必须敢于面对挑战,在学习雷锋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发展经济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时,带领群众劳动致富是学雷锋;在面临下岗的抉择时,为国分忧、自主择业也是学雷锋;在理想与信念的考验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同邪恶进行坚决斗争,更是学雷锋。总之,只要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与时俱时,开拓创新,雷锋精神就会始终伴随着社会和时代前进的步伐而独具魅力,就会在新的世纪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以上是我们对邓州“编外雷锋团”现象与实践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