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队伍急剧膨胀
“僧多粥少”冲击市场
----来自全国建筑市场的调查报告(之三)
新华网河南频道专电
(新华网记者
顾立林
鲍盛华)建设部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建筑企业10万家左右,建筑从业人员3400多万人。按照国际公认的建筑业适度规模,行业从业人员总量与地区总人口之比为2%,我国建筑大军中有800多万是富余的,占总数的近1/4,而且这些建筑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三级以下的企业。陕西省共有2400多家,从业人员100万人,占全国同行业人员的近3%,而该省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占全国的1.8%左右,队伍总量与投资规模失衡。而2400家企业中,国有大中型企业仅占四级以上企业的3.7%。
尽管搞政企开,但老建筑企业与其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严重,目前交通、铁路、电力、水利、建设等行业都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不少时候工程就是变相的内部分配。而一些个人通过关系,办起了资信不实的“四无三有”公司(无资金、无固定施工队伍、无固定技术人员、无固定施工设备、有政府部门批文、有牌子、有图章),一些只会垒猪圈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城市摩天大楼建设的主力军。
由于施工队伍的膨胀,招揽工程相当激烈,有时一项工程,符合条件的企业上百家,只好靠抓阉来确定入围队伍。而恶性竞争也助长了建筑市场上出现的吃回扣、索贿受贿、卖牌子、坐吃管理费,以及搞行业垄断、地区封锁等各种不正之风,也给层层转包埋下伏笔,一些有条件或有关系承担工程的施工企业,靠吃管理费都是一笔不少的收入。“一级企业中标,二级企业进场,三级企业管理,包工头施工”已成为普遍现象,现在很难找到一家企业自己干完承接工程的。
浙江省重点工程招标办副主任李小林认为,过量分包和层层转包、挂靠,正说明目前我国国有建筑企业转制严重不到位的问题,现在许多国有企业只剩下了一块牌子和政府给的资质,却没有什么能力,还要养活一大帮人;但从企业跳槽出来有能力的人却没有资质,于是只好挂靠。转包也一样,国有的建筑企业拿来了工程,自己没有能力干,就转给别人,吃分包费。李小林认为,部分国有建筑企业没有能力,却有建设资质是市场大乱的主要原因。这就提高一个问题,政府对二级市场如何管理,二级市场的比一级还厉害。
|